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陸 |

 距160周年校慶還有校慶已開幕
- 心理與健康
心理與健康>德育之窗>首頁您現在的位置:
+ 心理與健康
江城知名學者:探討網絡成癮 貢獻治癮良方 作者:admin 來源: 發布時間: 2005-10-18 點擊數:8196

青少年上網成癮問題已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hui) 關(guan) 注,網癮如何產(chan) 生,怎樣治療網癮?記者日前就此采訪了湖北省高校部分專(zhuan) 家學者。

【呼籲】對“網癮”要綜合考評

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院士認為(wei) ,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是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進步,而伴隨著這一新生科技成果產(chan) 生的網絡成癮現象,則是當代人文社科領域的一個(ge) 新興(xing) 研究方向。

楊叔子院士說,網絡成癮問題,不僅(jin) 僅(jin) 是一部分人的問題,而是關(guan) 係到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大事。對比網絡出現前後的幾代青少年,其童年生活有著很大差距:舊時孩子間追逐嬉戲的群體(ti) 遊戲,變為(wei) 如今一個(ge) 人的遊戲;以前孩子們(men) 共同製定遊戲規則,通過上網,也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wei) 中心製定遊戲規則等。

楊叔子院士強調,當代青少年在網絡的影響下,產(chan) 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變化是項嚴(yan) 肅而影響深遠的研究內(nei) 容,全社會(hui) 應以科學、客觀、理性的態度,從(cong) 多方麵探尋原因、尋找解決(jue) 的答案。

【分析】上網為(wei) 何會(hui) 上癮?

(1)青少年免疫力低

武漢大學政治與(yu) 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谘詢心理博士生導師佘雙好教授認為(wei) ,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已成為(wei) 嚴(yan) 重製約我國青少年發展的一個(ge) 重要因素。根據調查顯示,處於(yu) 初中階段的青少年較其他年齡階段的孩子更容易產(chan) 生癡迷上網的行為(wei) 。從(cong) 心理學角度分析,這與(yu) 青少年的成長發育特點有很大關(guan) 係。

首先,從(cong) 年齡上看,中學階段的孩子正處於(yu) 生理和心理迅速成熟的青春期,這個(ge) 年齡段的孩子易出現思維的片麵性。青春期的孩子更偏愛就外界事物的某一點來進行假設,一旦迷戀某種東(dong) 西,就會(hui) 難以自拔,這種思維的片麵性易使他們(men) 的思維走入死胡同。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對自我和社會(hui) 的評價(jia) 易理想化。他們(men) 普遍有一種英雄情結,“追星”、崇拜偶像都是這一心理因素的外在表現。他們(men) 總愛把自己置於(yu) 某種想象的環境中,扮演或模仿自己內(nei) 心的偶像。孩子這種在成長中產(chan) 生的心理變化,往往為(wei) 家長所不解甚至忽略,而虛擬的網絡遊戲卻能滿足孩子扮演英雄的需要。

同時,許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hui) 產(chan) 生一種被稱為(wei) “觀眾(zhong) 效應”的思維模式。因為(wei) 處於(yu)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生理正迅速發育,他們(men) 會(hui) 很留意自己外表的變化,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jia) ,潛意識裏會(hui) 覺得別人都在關(guan) 注自己,進而渴望表現自我、樂(le) 於(yu) 被人讚賞甚至崇拜。孩子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很難得到這一心理的滿足,而在網絡遊戲中“修煉武功”、“當幫主”卻能滿足他們(men) 這種自我誇大的心理。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嚴(yan) 梅福教授表示,國外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腦中存在一種“快樂(le) 中樞”,人形成網癮、毒癮、賭癮等,都與(yu) 之相關(guan) ,有些長期上網的孩子甚至產(chan) 生條件反射跡象,一看見電腦後,平時經常點擊鼠標的食指就會(hui) 不由自主的抖動;一聽見“網絡”、“電腦”這類詞,就會(hui) 莫名其妙的精神亢奮,產(chan) 生上網衝(chong) 動。

嚴(yan) 教授指出,還有一種現象是很多家長都有同感的:孩子在十歲左右一直和父母保持較親(qin) 密的依賴關(guan) 係,但當他們(men) 進入青春期後,便會(hui) 出現反抗父母的行為(wei) 或思想,當被父母當眾(zhong) 批評或指導時,他們(men) 甚至會(hui) 表現出煩躁、憤怒的情緒,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wei) “人生第二次斷乳期”。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處於(yu) 半成熟狀態,他們(men) 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希望被人看作是成年人,但卻又不具備承受壓力的能力和成熟思考、決(jue) 策的能力。當他們(men) 在交往、學習(xi) 中遇到障礙時,便會(hui) 尋找其他途徑來逃避壓力、展現自我,而虛似的網絡交流是他們(men) 最易找到的代替途徑。

(2)家長將孩子“推”向網絡

孩子“染”網癮,家長也有責任,這些責任主要出在教育方式和觀念的誤區上。在某種程度上,不當的家教甚至將孩子“推”向了網絡。

2002年1月20日,赤壁市15歲女學生小芳因沉迷網絡,為(wei) 逃避父母責罰而偷走家中200元錢,離家出走到武漢流浪4天後,被民警找到(見本報2002年1月29日7版)。佘雙好教授指出,這證實了導致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另一個(ge) 重要原因是家教失當。

佘教授表示,要糾正孩子的失當上網行為(wei) ,家長應首先端正自己對待網絡的態度。調查表明,不少沉迷網絡的孩子,他們(men) 的家長或多或少對網絡這一新生事物有著非理性的看法。很多家長盲目排斥網絡,還有些家長在無法製止孩子沉迷網絡時,就幹脆采取縱容的辦法對待。家長對網絡的非理性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孩子對網絡的好奇和依賴感。

其次,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誤區,把對孩子的愛簡單地理解為(wei) 單純的付出和投入,而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長的需要。特別是一些家庭存在祖父母和父母共同教養(yang) 一個(ge) 孩子的情況,祖孫三代人由於(yu) 年齡的差距,往往會(hui) 在事物的理解和教育方式上存在偏差,而這種缺乏配合的教育觀念,易加劇孩子青春期的反抗心理。

同時,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麽(me) 角色,也是影響孩子生活興(xing) 趣的重要因素。現在一部分家長或整日忙於(yu) 工作,或天天沉迷打牌,或為(wei) 感情困擾而自顧不暇,這些因素都影響到家長與(yu) 孩子的相處時間和親(qin) 密程度。而青少年缺乏獨立能力,交際範圍和能力也十分有限,當他們(men) 在依附於(yu) 家庭,卻無法從(cong) 家庭得到溫暖時,便會(hui) 轉而利用網絡的交際功能從(cong) 中尋找溫暖,也易因此沉迷於(yu) 網絡。

(3)社會(hui) 責任難推脫

佘雙好教授認為(wei) ,導致部分青少年沉迷於(yu) 網絡不可自拔的原因,與(yu) 當前相當一部分學校的教育局限性有關(guan) 。

對青少年的教育應是人文、素養(yang) 、知識共同發展的過程,但現在由於(yu) 各級教育部門對學校的教學評估方法,高考選拔人才的形式等原因,中、小學教育的功利性越來越強,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多側(ce) 重於(yu) 學業(ye) ,以學生成績為(wei) 中心構建教學體(ti) 係。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使學生麵臨(lin) 沉重的學習(xi) 和思想壓力,也會(hui) 過早地把孩子的發展方向局限於(yu) 某一方麵。

另一個(ge) 導致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原因,就是社會(hui) 環境的改變。據統計,目前武漢市中小學周邊平均網吧數量為(wei) 4所到5所,而這些網吧中又普遍存在刻意吸引學生上網的現象。青少年由於(yu) 存在愛模仿、愛表現的心理特點,所以各種網絡流行語言極易在校園內(nei) 盛行,這也是吸引不少青少年上網的原因。

佘教授表示,綜合分析後可以看出,導致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因素既有其自身發展中的生理、心理原因,也有家庭、學校、社會(hui) 環境等原因,不同的學生沉迷網絡的原因各不相同。現在很多家長都希望能有一種一勞永逸的方法,甚至寄希望於(yu) 孩子與(yu) 專(zhuan) 家、醫生的某一次談話,便能使其擺脫網癮。這種單純的說服式教育方法,並不能長遠地解決(jue) 青少年網癮問題。要使青少年擺脫網癮糾纏,既需要在社會(hui) 上建立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的大環境,又需要家長和老師針對導致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進行長期有效的引導和幫助,這就需要建立一種社會(hui) 群體(ti) 幫助效應,而這是一個(ge) 長期的階段性過程。

【現實】武漢未成年人多數無癮

在家長普遍擔心孩子們(men) “網絡成癮”的同時,一份來自武大社會(hui) 學係的調查卻表明,網癮並不是那麽(me) 可怕,至少多數孩子對網癮還是有免疫力的。

武漢大學社會(hui) 學係周運清教授告訴記者,2004年7月,該校社會(hui) 學係和共青團武漢市委組織專(zhuan) 人,對武漢市江岸、江漢、礄口、漢陽、青山、武昌、洪山等7個(ge) 主要城區的社區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將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狀況分為(wei)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行為(wei) 健康”三類,其中又細分為(wei) (健康、亞(ya) 健康、障礙和病態)四等。

調查結果顯示,2004年武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程度在三類健康指數中最低,他們(men) 的交際群體(ti) 環境最差。接受調查者中,有52.3%的未成年人上網,47.7%的未成年人不上網,上網者中,有23.7%的人每周上網1小時以內(nei) ,15%的人上網時間為(wei) 1-2小時,9%的人上網時間為(wei) 3-4小時,3.2%的人上網時間每周超過7小時。而所有這些孩子上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看新聞、聽音樂(le) 、交友聊天,隻有一少部分孩子將上網時間用於(yu) 遊戲。

因此,整體(ti) 來看,武漢市區未成年人的成長是健康的,網絡分配時間較為(wei) 平均,並沒有大量的未成年人一味地沉迷於(yu) 電腦遊戲之中,從(cong) 側(ce) 麵反映了未成年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較強,緊跟時代步伐。

周運清教授認為(wei) ,導致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數偏低,部分孩子沉迷網遊的主要原因在於(yu) 家庭教育環境和教養(yang) 方式。在父母關(guan) 係不穩定的家庭,孩子產(chan) 生心理問題的概率比其他同年齡段的孩子要高出很多。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放縱和溺愛也是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產(chan) 生不利影響的重要因素。

【良方】治網癮要三方並舉(ju)

嚴(yan) 梅福教授認為(wei)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hui) 政策保障三者結合形成的社會(hui) 效應,是扭轉青少年網癮的關(guan) 鍵。那麽(me) 對上網成癮的孩子該采取怎樣適當的家庭教育呢?嚴(yan) 教授認為(wei) ,不同的孩子雖然上網成癮的原因也有不同,但作為(wei) 家長首先要轉變傳(chuan) 統的家庭教育觀念。處於(yu) 青春期的孩子擁有成人感,他們(men) 渴望能與(yu) 家長進行平等的對話,而多數家長通常對青春期的孩子采用對待兒(er) 童的態度,從(cong) 而造成了與(yu) 孩子間溝通的障礙。

(1)尊重孩子,設立教育底線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用居高臨(lin) 下的態度對孩子說話,應將自己擺在一個(ge) “參謀”的位置上。在作出有關(guan) 孩子的決(jue) 定時,多引導孩子發表看法,家長則以建議的形式將自己的決(jue) 定告訴孩子,讓他們(men) 自己作出判斷。同時,在引導孩子自我決(jue) 策時,家長也應設立一個(ge) 教育底線。比如,可以給孩子設立一個(ge) 上網時間段,但前提是他們(men) 必須完成學習(xi) 任務,比如老師布置的作業(ye) 或家長的考核;在管理孩子上網時,家長應結合孩子的個(ge) 性和愛好,跟他們(men) 一起聊聊網上的輕鬆話題,將他們(men) 的興(xing) 趣引到一些有利於(yu) 孩子成長的網絡信息上來等。

(2)培養(yang) 孩子愛好,轉移興(xing) 趣點

佘教授告訴記者,他常聽到很多家長反映,為(wei) 什麽(me) 我的孩子大道理都說得頭頭是道,可就是偏偏知錯而為(wei) ?其實這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反應,這個(ge) 年齡段的孩子會(hui) 模仿家長的說教,但卻並不能理解其中深遠的內(nei) 涵,他們(men) 更關(guan) 注的是眼前快樂(le) 與(yu) 否和得失。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溫暖和愛心,應首先明白這個(ge) 道理。

當孩子沉迷網絡後,家長不應采取放任或暴怒的極端方法,而應以包容、客觀的態度。家長可在生活中對孩子的一些積極行為(wei) 給予肯定,對孩子的不良行為(wei) 進行淡化,對孩子的愛好和特長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ang) ,滿足他們(men)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針對性的把他們(men) 對上網的興(xing) 趣扭轉到生活和學習(xi) 中來。

(3)鼓勵孩子與(yu) 同齡人交流

華中科技大學應用社會(hui) 學教研室主任陳誌霞副教授表示,多數上網成癮的孩子都是在網上玩遊戲,嚴(yan) 格來講,電腦遊戲本身隻是一種科技產(chan) 品,至於(yu) 是用它來放鬆身心,還是沉迷其中都在於(yu) 使用者本身。因此,對待青少年上網成癮現象,應以預防為(wei) 主。家長和老師都不應強行排斥孩子接觸網絡,這樣反而會(hui) 激發他們(men) 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應在有效的監管下,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將他們(men) 在網上單純玩樂(le) 的興(xing) 趣,轉移到對這一科學技術的興(xing) 趣上來。

對於(yu) 已經上網成癮的孩子,家長不要急切地逼著孩子迅速扭轉,而應給他們(men) 一個(ge) 自我覺悟和轉變的時間。在這一調整過程中,家長應根據與(yu) 孩子溝通的程度、孩子對家庭教育的接受程度及時進行反思。如果家長感到孩子自控力不足,或無法找到家庭教育的障礙時,可求助於(yu) 心理谘詢師、教育專(zhuan) 家這類專(zhuan) 業(ye) 人士來對孩子進行指導,鼓勵並設法為(wei) 孩子營造出與(yu) 同齡人現實交往、展現自我的交流環境。當孩子逐漸產(chan) 生改變自我的想法後,便可以結合孩子的興(xing) 趣,引導他們(men) 培養(yang) 另一個(ge) 興(xing) 趣點。

同時,迷戀上網的孩子通常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不願與(yu) 人交流、對網絡以外的事物反應冷淡、情緒不穩定等現象,對這類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為(wei) 他們(men) 建立一個(ge) 全新的、相對獨立的轉變環境,家長可讓孩子參加一些夏令營、素質培養(yang) 班之類的同齡人團體(ti) ,讓他們(men) 在無法接觸網絡的環境中,在老師的引導下試著與(yu) 人交際,嚐試體(ti) 驗網絡以外的同齡人群體(ti) 遊戲的樂(le) 趣。

  • 快速入口:
  • 友情鏈接:
华体汇hth  版權所有    聯係電話:0737-4995288    技術支持:    進入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