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學生興趣培養的探究
华体汇体育电 卜誌剛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實際上,我們隻要查出學生興趣不高的原因,用好、用準激趣的問題,找好激活學生興趣的切入點,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同樣,學生的求知欲望也會得到加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包括教師的態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包括學生的態度、興趣、方法、效果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潛力,如何將學生的這種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教師是一個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從激活學生的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使達爾文雖屈從父命去學習醫學和神學,卻依然熱衷與野標本采集和閱讀自然科學書籍。一方麵,學生對地理的濃厚興趣會促進他們更自覺、更努力地學習地理;另一方麵,地理知識的積累又不斷強化他們的認識興趣,形成良性循環。在此,我想談談高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高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
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傳統的教育思想理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方式及社會製度和法律的不完善是最重要的原因。
1.封建傳統的教育理念已影響了我國幾千年,難以在人們頭腦中改變。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注入重守成輕創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稱師”、“以六經為準繩”、“師道尊嚴”的傳統又使之變成了我們的一種社會遺傳。這不是孔子的錯,而是封建社會的曆史局限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樣的觀念在我國已根深蒂固。學生問老師問題,老師幫你解答,這本無可厚非,但長此以往,養成了對老師極大的依賴,缺少創新的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成績的好壞與老師有直接的聯係,使學生普遍缺少獲得成果的自我成就感,當然缺少了學習的動力。“頭懸梁,錐刺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勤奮學習,而高斯卻因為想懶才有高斯定律,單純的勤奮已不能滿足當代發展的需求.“八股文”雖早已被人們拋棄,但狹隘的讀書思想仍製約我們創新思維的激發,使學生對學習缺少興趣。
2.保守殘缺的家庭教育是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受中庸思想的影響,循規蹈矩的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好兒女。為子女排憂解難,也已成為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3-5歲是影響人的一生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養成的行為習慣往往能影響人的一生。這時候的孩子都還未正式上學,家庭的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有的人說,“七歲八歲狗都嫌”,正說明著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這種好奇是將來影響孩子學習興趣的動力。但家長們往往都予以否定,這也不能看,那也不能動,使孩子成為了家長的思想奴隸。家長是兒女的保護神,生活中的困難總由父母頂著,使孩子們從小就失去了失敗的權力,失去了麵對困難的勇氣。現在的高中生是我國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過分的愛,使他們養成了“個人中心主義”的習慣。單親家庭或留守學生迅速增多,殘缺的家庭教庭教育,使學生普遍存在著較大的心理問題,任性、不尊重長輩、不好學已是當代學生的普遍特點。單純以錢的方式來照顧子女使學生養成了鋪張浪費的習慣,這些習慣嚴重製約著學生的成長。
3.傳統的教育模式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計劃經濟模式下,教育實行的是統一領導、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方式、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統一分配的體製。讀書的目的也就是考上大學,安排一個合適的工作,高考成績的好壞是衡量教學成果的唯一標準。為提高成績,老師不斷地找習題,學生不斷地解習題,一切的時間都在題海中。封閉管理、軍事化管理成為了時髦。學生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學校規定的條條框框下進行,一統化的教育內容、單一的教學方法、死板的管理模式,使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低、創造力差、個性欠缺。我曾先後在三個高中學校的多個班級中,要求學生利用假期的時間用自己的努力賺10元錢。結果,每次都隻有20%左右的學生完成了任務。在這20%的同學中還有一半的同學賺的是父母的錢或親戚的錢,真正有勇氣跨出去的僅有10%左右,他們大多對社會具有恐懼性。學生缺少個性的發展,就會缺少對學習的興趣。
4.各種社會體製和法律的不健全,潛意識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工作中,任人唯親的現象還十分普遍,一些不正當的行業滋生著一群好吃懶做的人,欺行霸市的現象,甚至帶黑社會性質的團體在某些地方還存在,黃色、武打等不正當內容的書籍、網絡等使不學之風有了用武之地,新的讀書無用論正想危害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部分讀死書呆書的人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卻成為了讀書無用論的證據。貧困的農村地區以金錢為誘惑,使學生一批又一批的失學。社會風氣影響著學習的興趣,也影響著創新。
激活地理學習興趣的方法。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隻有對知識感興趣,才會愛學樂學。因此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鼓勵他們熱愛地理,主動學習地理,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隻要方式和方法得當,還是能激活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的。
1.學生自主參與是激活地理學習興趣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隻有自主參與,才能體驗成功的收獲,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而如何在實際中運用地理知識,是學生自主參與的表現。在學習判讀地圖上的方向時,我先後分不同的小組在白天和晚上用手表、標杆、月相、北極星等確定野外方向,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用不同的方法判斷方向,並觀察房屋的朝向和屋前後樹木的差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讓學生理解創新就在我們身邊。隻要肯動手動腦,發明家說不定就是你。對世界充滿好奇,是保持興趣的動力。魏格拉因病躺在床上,在看地圖時,無意中發現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輪廓十分吻合,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俄羅斯少年米丘林把蘋果畫成梨,老師給他打了個0分,但他堅信有梨蘋果,他努力尋找並培育出梨蘋果而成為著名植物學家。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進入課堂,應該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講鋒麵時,我用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讓學生找出其中的疑問:清明時節雨紛紛是指我國華南地區,而杏花村在我國北方,為何會雨紛紛呢?
3.理解發散性思維與集中思維的差異。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思維學生經常聽到,但大多不理解。集中思維是通過大量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廣泛而深入地分析綜合,尋找問題的症結和解決方法,但要避免產生思維定勢。如我校的校門外有多個商店,我讓學生回答一般在哪個商店購物,結果90%以上的同學都固定到某一家商店,而不去其他商店。這就是思維定勢,它製約著創新。發散性思維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識結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尋找更多、更好答案的思維方式。在講地租水平時,我給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某城市有一塊空地,假設你是市長,你願意將這塊土地買給商業開發商、工業開發商、住宅開發商還是文化開發商?結果班上所有的同學都在這四者中選一。我的答案是:買給出錢最多的開發商。激活了學生思維的同時,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探究地理的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養成發散思維的習慣。
4.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師的人格魅力也能影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性、開放式教學、多媒體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教師語言的表達能力,都可以使學生由過去呆板的“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使課堂充滿活力。老師淵博的知識、幽默的語言、恰到好處的肢體動作,都能吸引學生,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5.充分利用鄉土教材,讓地理學習親近生活。大多數學生對知識有神秘感,對自身的能力信心不足。合理利用鄉土地理和國內外重大時事,讓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使用鄉土地理案例,使學生身臨其境,獨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從中獲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駕馭的知識或經驗,是具有真實背景的知識。這樣讓地理知識走近學生,也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學科的實際效用。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和轉移的,而且有規可循。老師在這一方麵責無旁貸,我們隻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總結,一定能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