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陸 |

 距160周年校慶還有校慶已開幕
- 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教學教研>首頁您現在的位置:
+ 課題研究
從過程與方法談有效曆史教學 作者:admin 來源: 發布時間: 2009-09-09 點擊數:8677
從過程與方法談有效曆史教學
华体汇体育电  肖麗輝
 
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廣泛開展,一場關於曆史教學有效性的討論開始展開來。長期以來,中學曆史教育隻重視對知識的教而忽視對學生的育,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匆匆忙忙地講,學生辛辛苦苦地記。其結果是:學生為考而學,老師為考而教,放下課本,一無所獲。那麽,什麽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眾說紛芸,莫衷一是,目前尚無評價的絕對標準。如果從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任務的定位來理解,那就是培養高中學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那麽,高中曆史教育責無旁貸地擔任這一曆史使命。如何增強曆史教學的有效性呢?它是與新課標所確定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密切相關的。這三個目標是有梯度的,不是推土機全麵轟炸,是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累積躍升的關係,使曆史教學的有效性層層深入,並最終達到曆史教學的終極目標。在這三個環節中,最關鍵的是“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目標在“過程與方法”中得到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又在“過程與方法”中得到體現。
一、教學過程民主,教學方法多元
教學過程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習方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怎樣的角色,采用怎樣的方法才能體現曆史教學的有效性呢?“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曆史“活”起來。新課程標準實際上也就是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共同指向了促進人的生命整體和諧發展這一終極目標,由此而言,課堂就不僅僅隻是課本知識傳授與習得的場所,而更應該是促進人的生命不斷發展的場所。因此,要讓曆史“活”起來,就必須要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活起來。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重新定位,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是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1、教師觀念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教師是演員、導遊,學生是觀眾、遊客,學習過程是走馬觀花的遊曆。在新課標中教師是學習者、實驗者和教育教學研究者。教師是路標,學生是探路者,學習過程是發現探索之旅。因此,教師應更新觀念,轉變自己的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和曆史觀。轉變課程觀是教什麽的問題,傳統的課程觀是知識,現在發展為經驗和活動。因此,教師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科書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使用更廣闊的教學資源,圖書資料、影像資料、考古資料等都可引用。這樣,學生才可能獲得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教學才會更有效。轉變教學觀是明白怎樣教的問。教師應該是引領者、喚醒者、研究者而不是表演者。傳統的教學觀是一本書、一枝筆。而現在教學完全可以走出課堂,走進閱覽室、博物館乃至社會。無論提倡怎樣的教學方法都應該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轉變評價觀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師生發展。以前,評價的依據是學生的成績、學分。如今,評價更應注重學生的全麵素質,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進而謀求更好的發展。轉變曆史觀的關鍵是持什麽觀念去教的問題,不應過分依靠教科書和專家的結論,應提倡質疑,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以及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教學觀念的轉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作為一線教師,應該準確把握課改的“精、氣、神”,從觀念入手,理會課改精神,將這一教學觀念帶入課堂,提高有效教學。
 轉變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曆史教學的有效與無效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的。采用什麽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容易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和豐富心智,不是千篇一律的。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形成了講授法、討論法、啟發法、問題法等一係列的教學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新課程背景下,該采用什麽樣的教學方法呢?於是,老師們使出渾身解數,課堂上很熱鬧,有了一些不知所雲的互動,遊移離散的辯論,淺薄乏味的表白,看似華麗多彩,實則過眼雲煙,完全是一種低效或無效的作秀。因此,教學中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應該讓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助於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於識記、了解的知識,教師可采用講授法、閱讀法,但要避免教師講學生聽的“有教無學”的弊端。針對理解層次的內容,教師可采用討論法、探究法和啟發法等,但也要防止“學大於教“。針對學生不同的智力發育狀況,教師的教法也應該區別對待。筆者在教學《美國內戰》一課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明確這一節的三維目標,通過學習應該使學生獲取哪些知識,獲得哪些能力與方法的培養以及形成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些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充分體現。《美國內戰》三個知識目標:內戰的原因、內戰的經過和內戰的意義。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正確評價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運用曆史信息的學習經曆和體驗,並最終形成人文關懷、科學理性的社會傾向和價值取向。美國內戰的原因,筆者采用閱讀法、問題分析法和討論法。學生閱讀課文後,筆者如是提問:美國的領土擴張方式和範圍有哪些?西進運動該如何評價?美國南北兩種不同形式的經濟有何矛盾,與美國內戰有何關係?第一問低層次的同學可依據課文和地圖回答,培養其自學能力和讀圖能力。西進運動運用相關史料,要求學生運用史料獲取信息進行評價,既使學生獲得學習經曆,也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從情感態度評價,西進運動是印第安人的大遷移和血淚之路。從生產力角度評價,西進運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西擴展的過程。兩種不同經濟製度之間的矛盾是美國內戰的根本原因。內戰的過程設問:內戰的導火線是什麽?戰爭初期北方形勢如何?內戰中,北方政府為扭轉戰局頒布了哪些革命措施?讓學生運用地圖和課文回答出開始的標誌、轉折及內戰結束三個階段。內戰的結果采用探究法:內戰結果怎樣?北方為何能取勝?對美國曆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層層遞進。分析戰爭勝負時,引導學生從戰爭的性質、領導階級、人民力量、戰略戰術、國際環境等概括出一般規律,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方法。對於戰爭影響用辯證法分析。然後,課堂教學還應評價林肯,使學生形成評價曆史人物的方法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最後,比較美國曆史上的兩次戰爭,采用比較法分析,指導學生從背景、目的、過程、結果和影響等方麵去分析。整堂課教師層層設問,時而讀圖,時而讀史,時而討論,時而啟發,課堂氣氛活躍,如行雲流水。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獲得了方法,既體驗了情感又形成了人文素養。運用講授法時,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運用啟發式時,應克服費時又費力的缺點,簡單明了,循循善誘。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傳送畫麵和信息,但要避免畫麵過多花哨,以免喧賓奪主。那樣,學生隻是看了一場電影似的,走馬觀花,學習效果差。
二、學習過程民主,學習方法多元
教學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方法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之間既是教與學的雙主體,又是一個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既要老師動起來,更要讓課堂主體——學生動起來,當然,這個“動”主要指學生內心世界的動,思維的動。利用曆史學科中豐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讓學生的“情”動起來。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曆史學習中感悟和生成一種具有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生成智慧,生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著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腦去審視、去思考,才能讓學生的“思想”動起來,缺失了思想的曆史課堂,就必然是“死”的課堂和“無效”的課堂。學生是實現三維目標的主體,在教學過程與方法中隻有學生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學習的方法,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教學。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兩個方麵:一是學生的定位,二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二者處理好了,學習效果就好了。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講,學生記。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既談不上對學生的全麵素質的培養,更談不上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那麽,在新的課程中,老師應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優生和差生,而沒有麵向全體學生。注重的是學生智力的片麵發展而不是學生人格的全麵發展。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按同一規格發展而不是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局限在學校中發展而不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學活動和過程中,應始終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讓學生敢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推銷自我,敢想敢說,張揚個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得到很大提高。那麽,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教師在教學活動和過程中,應創設相關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出風頭。如果環境總是對學生的主體作用作出否定的反應,那麽,學生個性自然就會收斂,甚至迷失。課堂教學中常有一些突發事件,學生會提出一些“題外話”,或者是與現成的曆史結論不一致的話題,這時教師應予以鼓勵,不能一票否決。比如,筆者在教授《新中國的成立和新政權的鞏固》一節中的抗美援朝的內容時,底下有學生小聲嘀咕了一句:“難道中國一定要抗美援朝嗎?”我馬上讓這位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來教學設計中並未打算讓學生討論這個話題,結果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學們自動分成兩派:一派主張中國參戰,一派主張中國不參戰。同學們唇槍舌劍,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並有效的進行國際主義情感教育,教學效果良好。
2、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觀念在課堂中樹立後,教學過程和活動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是提高曆史教學有效性的手段之一。學生的學習方式決定著他今後的學習能力和基本技能。很多的學生沒有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所以既不能修到一個較好的學分,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學習注定無效的。那麽,什麽樣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提高曆史學習的有效性呢?“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最佳的。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學生能從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綜合應用。通過這種學習,學生能形成良好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有利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學會分享與合作。筆者在講授《工業革命》一節時,要求學生課前上網或上圖書館查閱有關工業革命的相關資料、圖片,並製作相關的問卷調查:①你知道工業革命嗎?通過什麽途徑知道?②你能舉出你所知道的發明家的名字嗎?他有什麽重大發明?你認為近代給我們影響最大的發明是什麽?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麽變化?③工業革命時,中國處於什麽曆史時期?英國工業革命與中國鴉片戰爭是什麽關係?通過這些問卷,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相關問題。筆者還設計了一個相關的辯論:工業革命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讓學生們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習與反思,在討論中傾聽與吸收,在相互爭鳴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這堂課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探究式學習探究的是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被動的探究。所以,探究式學習更應該注重學生問題的探究。另外,這些學習模式的可操作性並不是適應於每堂課的教學,因為它畢竟存在費時費力的缺陷。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和過程中誘導學生什麽問題采用什麽樣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更有效。
曆史教學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通過老師觀念的轉變和學生的重新定位,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互動中學到知識並大膽質疑,使曆史課堂“活”起來,使教與學日趨完美、和諧、統一。教與學才最終達到終極目的——學生人格魅力、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全麵提高,曆史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在活動和過程中充分體現。
 
  • 快速入口:
  • 友情鏈接:
华体汇hth  版權所有    聯係電話:0737-4995288    技術支持:    進入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