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電腦和網絡輔助輔助高中英語教學
华体汇hth 曹麗梅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網絡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英語教學。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文字、動畫、聲音、圖片和圖像等多種媒體結合起來,它的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可以將教學內容生動和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麵前,給學生以新穎感和驚奇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使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保持高度的興奮,使其注意力更加更加集中。2、可以加快教學節奏,增大教學容量,增強信息的真實感、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3、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然而,多媒體課件隻是教學的輔助平台,如果運用不當往往會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使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成為課件的演示和播放過程。如果教師完全圍繞課件來講課,缺少了靈活和機動,簡單地將英語課變成了“人機對話”,教學效果就可能適得其反。
筆者在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嚐試利用多媒體進行英語教學,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自己的做法介紹如下。
一、利用網上文字圖片,設計新穎別致的導入
利用電腦和網絡,可以設計出許多新穎和有效的導入。精彩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本課主題。為展開教學作好鋪墊和準備。
例如,在製作SEFC Book 1A Unit 7的閱讀課A City Of Heroes的課件時,筆者從網上搜集了大量的有關St Petersburg的文字和圖片,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教師先向學生提問:Do you like traveling?Where have you travled?Have you ever traveled abroad?然後在屏幕上呈現長城、金字塔、自由女神像、倫敦大本鍾、巴黎埃菲爾塔以及日本富士山的圖片,引導學生就這些圖片進行自由交談;最後筆者選用了一張聖彼得堡300周年慶典時的焰火晚會的圖片,並讓學生猜:Where?When?Why?並呈現有關慶典的信息以及胡錦濤主席和其他44個國家首腦應邀參加此次慶典的新聞,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Why was there such a great anniversary in St Petersburg?What kind of city is St Petersburg?這樣,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了起來,他們非常想了解聖彼得堡究竟是個什麽樣城市,在這個城市裏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
又如,在設計和製作SEFC Book 1A Unit 17 READING部分Alone in Anrarctica的導入時,筆者從網上下載了一幅北極熊和一幅企鵝的圖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提出以下問題:Why do polar bears never eat penguins?開展討論,自然引入南極洲的話題:Where is Antarctica?
二、指導學生從網上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主性學習
新的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則應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而電腦和網絡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條件。高中英語課文中有很多關於環境汙染、瀕危動物、衛星、計算機、電話、文物保護和農業科技等話題的內容,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查詢有關資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去研究、探索、實踐和交流,從而鍛煉和提高他們用英語思維和用英語表達式能力。
例如,在教學SEFC Book1B Unit17的閱讀課文Alone in Antarctica之前,筆者讓學生在網上查閱有關南極洲以及南極探險的相關信息,並讓學生利用自己製作的演示文稿介紹南極洲的位置、麵積、氣候、植物和動物等有關知識。然後,教師和學生一起作了如下總結:Antarctica is the coldest, highest, driest, windiest and loneliest continent in the world.
又如,在教I have a dream一課時,筆者先將全班學生分成8個小組,給每個組布置一個任務(比如:Martin Luther King’s Childhood, King’s family, King’s Education, King’s Dream, Conditions of the Blacks in the USA, King’s Struggle, King’s Death, King’s Achievment, King’s influence on America等);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網上查找關於Martin Luther King的文字信息和聲像資料,並製作成多媒體演示文稿。學生對這樣和學習任務非常感興趣,他們將查到的聲像和文字資料進行整合,做成了精美的演示文稿。在課上,各小組學生介紹馬丁·路德·金的生平、家庭、受教育的情況、鬥爭經曆、被謀殺的經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影響。有的學生還在小組內進行角色扮演,開展了“記者采訪馬丁·路德·金的活動;教師最後引導學生開展了辯論:Has Martin Luther King’s dream come true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
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參與性也很強,其學習效果比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好得多。
三、利用網絡創設語言情景,開展語言活動和訓練
多媒體課件通過聲、景、色的不斷變化讓學生多想、多做、多說和多動,這對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十分有利。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圖像和音頻資料,給學生的語言活動和訓練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創造真實的語言情景。例如,在SEFC Book1B Unit17 Alone in Antarctica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筆者向學生提出了如下的問題:If you were going to travel alone to Antarctica, what should you prepare?讓學生從行、住(睡)、吃、辯認方向、通訊聯絡和保護眼睛等幾個方麵進行聯想和討論,同時用幻燈片呈現有關“ski, sled, snowshoes, tent, sleeping bag, fuel, matches, map, compass, phones, sunglasses, backpack, rope”等從網上下載的圖片,讓學生真切地了解在南極洲旅行的獨特自然環境及其艱難和危險,也為其後的課文閱讀在詞匯和知識上作了準備和鋪墊。
四、利用網絡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利用網絡資源可以使課堂教學新穎且有趣,使學生充滿好奇和新鮮感,充滿對新知識的渴求,並能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設計Senior Book2A Unit 6 Life in the future時,筆者選用了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太空飛船兩幅圖片導入課文。在完成閱讀教學後,筆者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開展討論:What will satellites do for humans in the future? What will satellites be like in the future?
最後,筆者呈現從網上下載了美國火星探測器“勇氣號”在火星上活動的圖片以及“勇氣號”在火星上拍攝的圖片,並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和討論以下問題:
What will China do in space exploration?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China’s spac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美國太空探索領域的先進科學和技術,感到中國在太空研究和探索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責任感和對科學的熱愛。這樣就可以豐富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展語言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文化和科技知識,並能培養其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五、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粉筆和黑板的作用
在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也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輔助工具。粉筆和黑板仍能起到其獨特的作用,有些作用甚至是多媒體課件的不能替代的。比如,在教學SEFC Book 1B Unit 17 Alone in Antarctica時,筆者設計了一些True or Flase Statements,讓學生閱讀一遍課文後進行判斷。正誤判斷采用競賽的方式,筆者先讓各組推舉一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選擇;然後由教師和學生一起判斷打分;最後對四個小組的得分進行比較。在小組討論時,筆者設計了三個問題:
What kind of woman do you think Helen Thayer is? She didn’t finish her trip to the South Pole, wh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Do you think she was successful or not? Why?
起初,筆者準備將學生的答案用幻燈片呈現出來,但在第一個班上課時卻發現學生的答案往往與教師的預設答案不一致。於是,在第二個班上課時,筆者不再用幻燈片呈現答案,而是在學生講的同時采用板書的方法,在黑板上寫關鍵詞比如brave, unusual, strong, experienced, strong-willed, responsible, honest, powerful等。這樣做不僅顯得既真實又及時,而且學生興致勃勃,參與學習的熱情極為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