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高中語文新教材入選的課文,也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美”文。如《荷塘月色》《邊城》《荷花澱》展現的是如詩如畫的風景美,《瑣憶》《記念劉和珍君》《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昭示的是崇高偉大的人格美,《花未眠》《過萬重山漫想》《米洛斯的維納斯》帶給我們以美的思考與回味,《世間最美的墳墓》《冬天之美》則直接以美為題,堪稱美的絕唱。如何為語文教學插上“美”的翅膀,讓語文課堂始終回響著美的旋律呢?
一、以情引美,引導學生捕捉美。
在閱讀和講授課文時,我們自己首先應該受到感染,該亢奮時,昂然動情;該悲壯時,慷慨淋漓;該委婉時,和風細雨,絲絲縷縷,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感體驗和審美陶冶,變課文中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從而拔動學生內心的“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鳴。例如在執教散文精品《荷塘月色》時,我上網收集各種有關資料,製作成多媒體課件,一開始就給學生描繪一幅迷人的“月夜圖”,創設一個“遍地月華清輝”的特定的審美情境,從而使學生進入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借此觸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色之中,興味盎然地帶著一種對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去捕捉和領略荷塘月夜的幽雅風光,從而領略到這段文字的景物美、語言美和情操美,進而產生審美陶冶性。
二、以美啟真,啟發學生鑒賞美。
一篇美文,總是有著優美的語句和深邃的意境,需要我們認真仔細地去玩賞品味。教師可以借助於優美的語言,注重“情與景諧,思與境共”,引導啟發學生去探索和感受這種意境之美。孫犁的《荷花澱》之所以是一篇情真意切富有藝術生命力的優秀作品,主要原因在於它不僅有著深厚的思想內容,還在於作品的景物描寫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很大的美感力量。譬如水生嫂“月夜編席”的細節描寫,讀後不禁令人悠然神往:“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下就編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麵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這段文字奇特精妙,引人遐想,尤其是從地麵上的雪一下子寫到天空中的雲,空間恢宏,轉接奇特,那席子上的女主人公一會兒像坐在雪地上,一會兒像飄到雲彩上,迷離惝恍,如夢如幻。那麽雪和雲的感受從何而來呢?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原來月光滿照,白洋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那一層薄薄的霧氣,宛如籠了一道縹緲的輕紗,加之清風徐拂,荷香飄逸,這樣的畫麵詩意濃鬱,豈不令人油然神往?這充滿詩意的畫麵顯示著農家生活的寧靜安詳,正是出於保衛家鄉和保衛幸福生活的需要,才會激起水生嫂對日寇的仇恨,進而有冒險送夫參軍、積極投入戰鬥的舉動。景無虛設,關聯全篇,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意境美的同時,還可以啟發學生挖掘出課文中所蘊藏的真善美,從而激起他們積極活躍的情感活動,鑒賞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得到提高。
三、以美怡情,鼓勵學生表現美。
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要的還是引導學生借鑒美、學習美,拿起筆來表現美、創造美。這是實施美育的歸宿,也是形成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不僅要從理性上情感上引導學生端正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美。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方式很多,教師要積極給學生創設創造美的機會,做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創造美。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圓滿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會產生一種美感;有表情地去朗讀課文,那琅琅的節奏會產生一種美感;複述課文,描繪某個情節也會產生一種美感。而課本劇表演、作文教學更是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重要途徑。如執教高中語文第四冊劇本單元時,我放手讓學生去進行表演,同時在查找資料與把握主題方麵給予必要的指導與幫助。學生們熱情高漲,表現積極,特別是在表演劇本《雷雨》時,人物形象鮮明,周樸園的冷酷虛偽,魯侍萍的善良剛強,魯大海的正直勇敢……無不活靈活現,令人為之動容。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所固有的任務,它應該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得到體現,二者應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