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陸 |

 距160周年校慶還有校慶已開幕
- 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教學教研>首頁您現在的位置:
+ 課題研究
從"浪子回頭"故事談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 作者:admin 來源: 發布時間: 2005-10-18 點擊數:9706
 

——家庭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支持係統之一

  一、引 言

  家庭、學校和社區,被中外教育者視為(wei) 青少年成長教育的整體(ti) 環境係統(劉振明:《試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三個(ge) 重要環節》,《倫(lun) 理學研究》,2004年第4期,第88頁。Sheila M. Clonan,et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goes to schools: are we there ye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1<1>,105)。而作為(wei) 孩子出生成長而凝聚著血緣親(qin) 情的社會(hui) 基本單位,家庭在青少年人生發展和道德培養(yang) 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yi) 。回顧近十年來關(guan) 於(yu) 青少年思想道德培養(yang) 和發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教育機構(學校、軍(jun) 隊)或者黨(dang) 政工作者(教師、政工)對於(yu) 思想道德工作的總結和反思上,很少深入研究家庭(特別是父母雙親(qin) )與(yu) 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之關(guan) 係。筆者利用中國學術期刊關(guan) 鍵詞粗略地檢索文獻,結果表明:有關(guan) "思想道德"的共7993篇;論及"家庭思想道德"的共289篇;而以家庭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作用為(wei) 專(zhuan) 題研究的論文僅(jin) 16篇,其中9篇發表於(yu) 2004年,這顯然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兩(liang) 份文件(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2004年6月1日,教育部又提出《關(guan) 於(yu) 學習(xi) 貫徹〈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的實施意見》)的倡導下,學術界對家庭與(yu) 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問題引發的討論,論題大多探究當前的問題和應對的策略,缺乏一定的社會(hui) 文化的開闊性和縱深度。

  鑒於(yu) 此,筆者嚐試從(cong) 世代流傳(chuan) 的民間故事中"浪子回頭"的主題切入,采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深入闡釋這些故事中蘊藏著現代教育的支持係統重要構成之一--家庭的教育功能,揭示對現代的父母、教師以及被教育的青少年可資借鑒的民間智慧。世世代代口耳相傳(chuan) 的民間故事在記錄社會(hui) 曆史文化的廣度和深度上具有一定的優(you) 勢。就家庭對於(yu) 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意義(yi) 這一論題而言,我們(men) 能夠通過擷取和闡釋相關(guan) 的主題故事群,獲得與(yu) 現實生活中的實證相輔相成的有益啟示。古今中外流傳(chuan) 著許多浪子回頭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少不經事、道德沉淪、遊戲人生的青少年,後來在某種外在因素的刺激下發覺自己以往的荒唐,從(cong) 此走上自強自立的人生正途。當我們(men) 把目光聚焦在促使青年痛改前非的那些催化因素上,會(hui) 發現大多是家庭成員中的父母等長輩起著引導青年道德重建、改過自新的關(guan) 鍵作用。這些長者們(men) 所采用的成功的教育方式不是苦口婆心的勸導,也不是"棍棒出孝子"的責罰,更不是斷絕親(qin) 子關(guan) 係的離棄,而是針對青少年道德成長中的問題對症下藥,表現出教育心理學意義(yi) 的理解和引導的睿智。對於(yu) 民間故事這一文化資料的解析,為(wei) 我們(men) 理解家庭作為(wei) 青少年成長的主要支持係統之一、父母以機智的教育方式糾正青少年的道德偏差,提供了一種民俗學闡釋的視角。

  二、文本資料

  筆者從(cong) 40多本中外故事集、上萬(wan) 則文本中精選出三個(ge) "浪子回頭"主題的故事文本,它們(men) 最能代表這類主題群中所表現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三種任務和家長采取的三種教育方式。這些由家庭中的長輩采取的教育方式蘊藏著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輝。

  1.中國文本

  中國吉林市的文本《父親(qin) 的遺囑》(延邊民間文學研究會(hui) 編:《朝鮮族民間故事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251頁),是中國廣泛流傳(chuan) 的一個(ge) 民間故事類型(在丁乃通歸納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當中,以這種雙親(qin) 教育子女為(wei) 主題的民間故事還有AT910F"爭(zheng) 吵的兒(er) 子和一把筷子",第282頁;AT911"父親(qin) 臨(lin) 終時的忠告",第284頁;AT935"浪子回頭",第310頁;AT935A"浪子識世情已太晚",第310頁。參見[美]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講的是:

  一對老夫婦依靠侍弄葡萄園過日子。他們(men) 老來得子,疼愛無比。結果,漸漸長大的獨生子隻知道吃喝玩樂(le) 、揮金如土,從(cong) 來不懂得侍奉雙親(qin) ,更不用說營業(ye) 謀生了。老父親(qin) 臨(lin) 死的時候,把兒(er) 子叫到跟前,叮囑說:"孩子,我在葡萄架四周埋了一千兩(liang) 銀子,我死後,你把它刨出來。但是要記住,千萬(wan) 不要傷(shang) 到葡萄根。"

  為(wei) 了得到那筆遺產(chan) ,小夥(huo) 子遵照父親(qin) 的遺囑小心地翻動葡萄園裏的土地,不知疲倦。直到秋收的季節到來時,他刨完了最後一架葡萄,一錠銀子都沒有找到,卻收獲了滿架的葡萄。他終於(yu) 體(ti) 會(hui) 到父親(qin) 的遺囑的用意。

  2.前蘇聯文本

  素有"長壽之鄉(xiang) "美名的前蘇聯格魯吉亞(ya) 地區流傳(chuan) 著的《勞動掙來的一個(ge) 盧布》,講述了一個(ge) 聰慧的老父親(qin) 如何引導好吃懶做的兒(er) 子發現生活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其情節梗概如下:一個(ge) 老鐵匠有個(ge) 兒(er) 子,被母親(qin) 的溺愛養(yang) 成了懶惰、貪玩的個(ge) 性。當一生勤勞的老鐵匠發現死神就要臨(lin) 近時,預感到好吃懶做的兒(er) 子未來生活會(hui) 十分窘迫,他決(jue) 心給孩子一個(ge) 深刻的教訓。他嘲笑兒(er) 子雖然已經長大卻不能養(yang) 活自己。當孩子不屑一顧地說自己也能掙錢時,父親(qin) 不失時機地與(yu) 孩子打了個(ge) 賭:"隻要你能掙下一個(ge) 盧布,我就把全部的家產(chan) 留給你;否則,一個(ge) 鐵釘都不能給。"青年對財產(chan) 的垂涎和自尊心使他同意了這樁"買(mai) 賣"。

  一開始,母親(qin) 出麵給青年安排一切,讓他拿著一盧布出去玩,到晚上回來時假裝工作掙來的一樣交給父親(qin) 。老人默默地把盧布扔到火爐裏,兒(er) 子毫不在乎地說:"你不信,那就算了!"然後回房睡覺去了。父親(qin) 十分失望。第二天,母親(qin) 又給兒(er) 子一個(ge) 盧布,囑咐說:為(wei) 了裝得像幹了一天活計那樣,晚上你要汗流浹背地跑著回家。父親(qin) 還是如法炮製,把盧布扔進火爐。麵對兒(er) 子的無動於(yu) 衷,父親(qin) 憤怒地嘲笑他的無能和騙局。第三天,母親(qin) 反思了一夜,加入到督促兒(er) 子勞作的行列,她勸告他去掙一個(ge) 星期的錢。失去了母親(qin) 的袒護,青年不能不帶著行李到小鎮上幹了一星期的活,一分一分地積攢,終於(yu) 掙夠了一個(ge) 多盧布的錢。

  當兒(er) 子這次回家時,一反以往大吵大嚷撒謊的樣子,一聲不響地掏出一把錢放到父親(qin) 麵前。父親(qin) 拿著這把沾滿汗水的錢幣,微微一笑,又把錢幣讓進火爐。兒(er) 子立刻撲向火爐尋找錢幣,邊哭邊說出自己的辛苦。終於(yu) ,青年第一次學會(hui) 了珍惜自己的勞動所得,並從(cong) 此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手藝並繼承父親(qin) 的家業(ye) 和財產(chan) 。

  3.伊朗文本

  伊朗的《商人和他的兒(er) 子的故事》(忻儉(jian) 忠等編譯:《世界民間故事選<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159頁)主要情節是:

  一個(ge) 富商的獨生兒(er) 子已經走上了邪路,不知羞恥、沒有良心,總是同不三不四的壞家夥(huo) 來往。他的父親(qin) 反複勸導都沒有效果。最後,老父親(qin) 在閣樓上藏了十萬(wan) 金幣後,對兒(er) 子說:"如果你遭逢不幸打算自殺,就用一根繩子係在閣樓的這個(ge) 環上上吊,這樣比較容易死去。"不久老人去世,荒唐的兒(er) 子任意揮霍父親(qin) 的財產(chan) ,很快就和不務正業(ye) 的狐朋狗友花光了金錢、賣光了家具和奴隸,一無所有了。當然,那些酒肉朋友不再相信他、理睬他。於(yu) 是,傷(shang) 心的年輕人對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wei) 悔恨萬(wan) 分,想起父親(qin) 的忠告。當他按照父親(qin) 的遺囑準備結束生命的時候,發現了父親(qin) 藏匿起來的金幣,這也是父親(qin) 留給他的寓意深刻的最後禮物。此時,曆經磨難的兒(er) 子才明白父親(qin) 的愛。他從(cong) 此遠離了那些沒有信義(yi) 的朋友,拋棄一切愚蠢的行為(wei) ,不久便成了當地著名的巨商。

  
三、教育方式與(yu) 思想道德發展任務

  上述三則故事展現了三種應對問題青年人生發展的策略:中國的文本中提倡的是疏導式教育,使年輕的主人公注重務實的美德;前蘇聯格魯吉亞(ya) 文本中鼓勵的是激發式教育,旨在引導青少年發現生活的意義(yi) ;伊朗文本中暗示的是挫折式教育,幫助年輕人領悟友愛的真諦。不同的教育方式,適應於(yu) 故事中年輕的主人公所麵臨(lin) 的不同的思想道德發展任務。

  1.疏導式教育

  在《父親(qin) 的遺囑》中,年輕的主人公麵臨(lin) 的問題是旺盛的精力、享樂(le) 的熱情,卻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由於(yu) 父母的過分疼愛導致了青少年無法樹立獨立的意識,除了四處閑逛、坐享其成,一無所能。如何擺脫惡習(xi) 、從(cong) 事正業(ye) ,成為(wei) 主人公道德發展的主要任務。故事中的老父親(qin) 年老體(ti) 弱,無法再經營葡萄園,看起來似乎對不務正業(ye) 的兒(er) 子無計可施了。然而,在臨(lin) 終的時候,他設定了一個(ge) 敦促兒(er) 子努力工作的目標,即葡萄架下埋了一千兩(liang) 銀子。故事的結尾暗示出,這是老父親(qin) 善意的謊言,也是為(wei) 無所事事的青年量身打造的一個(ge) 夢想,正是這個(ge) 夢想給放浪形骸的青年提供了專(zhuan) 心致誌的誌向。老父親(qin) 還特意交待,不能傷(shang) 害到葡萄的根須--這是多年經營葡萄園的寶貴經驗和實際技能。於(yu) 是,美好的夢想加上實際的技能最終把年輕人引向學習(xi) 謀生營業(ye) 的第一步。

  老人采用的有效辦法可以概括成疏導式教育。他沒有簡單地命令年輕人去管理葡萄園或謀求一份實際的工作,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men) 常常會(hui) 見到長輩命令年輕人改變某種不實際的行為(wei) 卻激起年輕人的反感。老父親(qin) 的智慧依靠間接的行動,問題的解決(jue) 中包含著深思熟慮的計謀。這種計謀依賴的是對青年心理的深刻了解。青年擁有追逐享樂(le) 和財富的熱情和能量,為(wei) 了得到夢想的東(dong) 西,能夠忍受任何的艱險和勞苦。他十分理解青年對財富的強烈欲望,並成功地利用了這一欲望,通過精心設計的遺囑,為(wei) 青年設定了誌向,為(wei) 技能做出導引,順水推舟地把青年實現夢想的熱情和精力轉移或凝聚到實務上來。不懂得勞作的孩子在財富的動力下,實現了腳踏實地謀生的過程。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論語》裏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父親(qin) 的話之所以奏效,正是因為(wei) 他生前正直的品行,用兒(er) 子的話說,"一輩子沒有說過謊話"。因此,兒(er) 子始終對父親(qin) 的遺囑堅信不疑。這種信念支撐著他日複一日地在葡萄架下翻土找尋,直到最後一架葡萄。老父親(qin) 成功地扮演了一個(ge) 引路人,誌向的引領者和技能的監督者,人生發展的訓導者。可以說,除了智慧之外,父親(qin) 的品德成為(wei) 遺囑背後真正的牽引力量。

  2.激發式教育

  故事《勞動掙來的一個(ge) 盧布》的開頭,介紹了母親(qin) 從(cong) 小溺愛養(yang) 成了主人公懶惰的性格,這是青年麵臨(lin) 的道德成長的另一個(ge) 危機。老鐵匠給予孩子的教訓就是在這個(ge) 艱難的前提下開始的。與(yu) 上則比較起來,《父親(qin) 的遺囑》的青年問題不在於(yu) 行動的漫無目的,而這則故事中的青年問題在於(yu) 懶惰成性,不願意行動。針對這一點,聰明的老人沒有給孩子講什麽(me) 人生的大道理,因為(wei) 閱曆豐(feng) 富的老父親(qin) 非常清楚,直接的訓斥可能帶來兒(er) 子的反感和疏遠,所以,他利用青年的好勝心和好強心,采取了與(yu) 孩子激將打賭的方式,激發孩子自覺行動起來。用全部的財產(chan) 繼承的權利來換得年輕人親(qin) 自掙的一盧布,在沒有生活經驗的年輕人看來,多麽(me) 瘋狂卻輕而易舉(ju) 可以獲得交換,然而,對於(yu) 老父親(qin) 來說,這是用所有的財富換取兒(er) 子刻骨銘心的一次工作體(ti) 驗。年輕人的貪婪、無知和驕傲,使兒(er) 子接受了這次挑戰。接著,故事戲劇性地展示了母親(qin) 和父親(qin) 行為(wei) 的強烈對比。老母親(qin) 代表了那些善於(yu) 為(wei) 孩子安排一切、全身心地奉獻一切卻沒有讓孩子學會(hui) 回報的父母,其溺愛除了養(yang) 成孩子作威作福外,沒能教會(hui) 孩子給予別人關(guan) 愛,孩子的惡習(xi) 就是被他們(men) 嬌慣出來的。在打賭的初期,老母親(qin) 執迷不悟地為(wei) 兒(er) 子謀劃如何逃避勞作,而機智的老父親(qin) 卻略施小計就立刻識破了母子合作表演的把戲。老鐵匠不是直接要求孩子說出真相,因為(wei) 他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hui) 撒謊。與(yu) 其費力地判斷或追問這些謊言的真實性,不如讓孩子自行暴露答案。這是老父親(qin) 最偉(wei) 大、最精明之處。正因為(wei) 經曆過勞有所獲的辛苦與(yu) 珍惜,老父親(qin) 從(cong) 孩子對錢幣的在乎與(yu) 否做出了準確地判斷。他默默地把盧布扔到了火爐裏,觀察孩子的反應。孩子的無動於(yu) 衷一次次暴露了自己的謊言。後來,母親(qin) 加盟到督促孩子的行列中,產(chan) 生決(jue) 定性的效果。這意味著雙親(qin) 的協作對於(yu) 孩子道德培養(yang) 的重要意義(yi) 。失去母親(qin) 的袒護,年輕人終於(yu) 學會(hui) 了獨立麵對現實,搬到城裏工作了一周,掙回了一把沾滿汗水的一盧布硬幣,並默默地交給父親(qin) 。老父親(qin) 已經滿心歡喜地猜想出兒(er) 子所作的一切,但沒有立刻讚賞,而是故意像前兩(liang) 次那樣表示質疑--把錢扔進火爐。他的這一良苦用心是想讓兒(er) 子親(qin) 身體(ti) 驗一下自己的汗水換來的財富不被珍惜的感受。至此,老父親(qin) 給兒(er) 子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青年從(cong) 自己的親(qin) 身實踐中第一次懂得收獲的喜悅,珍惜勞動所得,在繼承了父親(qin) 的手藝和財富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承了父親(qin) 的品德。

  3.挫折式教育

  《商人和他的兒(er) 子的故事》令人感動之處,也在於(yu) 老父親(qin) 在死後留給孩子財富和希望的同時,也留給子女教訓和智慧。與(yu) 前兩(liang) 則文本不同的是,青少年麵臨(lin) 的問題不僅(jin) 出在孩子身上,還表現在社會(hui) 環境上,即那些不務正業(ye) 的同輩朋友的負麵導向作用。認清友誼的真諦並遠離不仁不義(yi) 的朋友,成了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又一個(ge) 重要任務。當聰明的老人預感到兒(er) 子不可收拾的下場後,想出一個(ge) 破釜沉舟的辦法。他藏了足夠讓兒(er) 子重新振作的錢,當然,留下遺產(chan) 還遠遠不是老人的目的,因為(wei) 比這更多的錢都讓孩子浪費掉了,所以,老父親(qin) 的最終目的是讓兒(er) 子在無路可走、隻求一死的情況下發現這筆遺產(chan) ,以此來珍惜絕處逢生之際重新得到的一切。從(cong) 這一點來看,老人不是溺愛孩子而擔心孩子吃苦的人,他也不是不深愛孩子的人,相反,他得到讓孩子從(cong) 失敗的教訓中反省過錯,從(cong) 而獲得品德重塑的機會(hui) ,體(ti) 會(hui) 人生的本質。老父親(qin) 的智謀和摯愛伴隨著理性的頭腦而顯得更為(wei) 深切動人。

  筆者把這種教育方式稱為(wei) 挫折式教育。許多教育理論提倡挫折式教育,意在讓青年自己認識到失敗是人生的必然,從(cong) 失敗中吸取教訓,更堅定地成長。正如博爾諾夫的挫折教育觀所主張的:"危機必然也具有其合理的功能,是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隻有接受了這一事實,才能更有效地從(cong) 源頭上去尋求麵對危機的方法。"(陳曙紅:《博爾諾夫挫折觀與(yu) 高校挫折教育》,《江蘇高教》,2005年第1期,第116頁)故事中,老父親(qin) 訓導失敗後似乎放任了孩子,事實上,給孩子經曆挫折提供了充分的時空。另外,他不是盲目地讓孩子獨自承擔這種挫折的後果,而是通過自己準確地預測以及後期的保障(隱藏的財富)。他明白兒(er) 子和那些朋友之間除了共同享樂(le) 之外並沒有真正的友誼,也推測出這種關(guan) 係在兒(er) 子破產(chan) 之後就會(hui) 完結,這會(hui) 給兒(er) 子最重大的打擊,並使之清醒。友誼的破產(chan) 比家業(ye) 破產(chan) 更讓青年不能忍受,因為(wei) 這將意味著他從(cong) 一直獲得歸屬感和快樂(le) 的社會(hui) 團體(ti) 中被剔除了出去。因此,當與(yu) 社會(hui) 的紐帶被無情地割斷的時候,青年才陷入了絕望,並且看清了自己行為(wei) 的荒謬和"酒肉朋友"的虛妄。父親(qin) 洞察了這一切,他為(wei) 擁有了悔過自新希望的孩子準備下生存的勇氣--10萬(wan) 金幣。從(cong) 效果來看,老人的這種方式對於(yu) 頑劣不馴的青年來說,非常成功。

  故事中還有一個(ge) 影響青少年成長的因素--同輩之間的作用,也是教育者不容忽視的。年輕的主人公放縱不當的荒唐行為(wei) ,正是在與(yu) 同輩的互動中形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別是在心理尚未成熟卻急需獲得自我認同、社會(hui) 認同的青少年時期,同輩人之間的模仿、交往,是社會(hui) 化極其重要的一個(ge) 方麵。人類學家瑪格麗(li) 特·米德稱之為(wei) 缺乏深度和連續性的"互象征文化",在這種文化中,長輩的作用往往得到輕視([美]瑪格麗(li) 特·米德著,曾胡譯:《代溝》,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頁)。所以,教育者如何在互象征文化中扮演好引導者,是個(ge) 難題。故事的主人公經曆了落魄時受到朋友的嘲弄和輕視,也目睹了富貴時朋友們(men) 重新追隨他的財富而來,才毅然與(yu) 他們(men) 斷絕了關(guan) 係,這是他清醒地認知友誼和步入正路的一個(ge) 難能可貴的重大舉(ju) 措。

  四、家庭對思想道德發展的支持作用

  上述三則故事所揭示的主題,始終圍繞著家庭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問題的解決(jue) 和支持而展開,蘊含著家庭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支持作用和特征(參見表1)。概括而言,成功的家庭教育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就是目前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所倡導的,以更為(wei) 開放和適當的視角積極地發掘人類的潛質、動機和能力(potentials, motives,and capacities)(Susan M. Sheridan,etc. <2004> Family-centered positive psychology: focusing on strengths to build student succes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1<1>,7)。據筆者個(ge) 人理解,積極的家庭教育在麵對故事中那些道德發展受到阻礙的青少年的時候,采取的是積極地促發和培育青少年沉睡的愛心(love)、力量(strengths)和美德(virtues),正如故事中煞費苦心的老父親(qin) 一樣。 

1:三則故事所揭示的家庭與(yu) 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問題

文本來源

對比項目

中國:父親(qin) 的遺囑

前蘇聯:勞動掙來的一個(ge) 盧布

伊朗:商人和他的兒(er) 子的故事

麵臨(lin) 的問題

青少年不務正業(ye) ,卻具有對某種事物的癡迷和熱情

青少年四體(ti) 不勤,無所事事

交友不善,荒唐無度

教育者

父親(qin)

父親(qin) (母親(qin) 後來也加入)

父親(qin)

解決(jue) 的方式

疏導式

激發式

挫折式

技巧

善意的謊言

打賭或激將法

絕境中提供重振的玄機

目的:道德發展任務

把實現夢想的熱情轉移到實務上來,腳踏實地

體(ti) 味勞作的辛苦,珍惜勞動成果,發現生活的意義(yi)

從(cong) 經曆的挫敗中覺醒,棄絕不仁不義(yi) 的朋友

效果

浪子回頭

浪子回頭

浪子回頭

  為(wei) 了更好地理解家庭積極教育的特點,我們(men) 集中在教育主體(ti)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自的特征和彼此的關(guan) 係來討論。

  1.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積極特征

  從(cong) 故事中青少年的品行看,都是從(cong) 小養(yang) 成的個(ge) 性,即在從(cong) 孩童時期向青少年過渡轉變出現了阻礙。青少年在成長過程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同一性。這需要否定兒(er) 童時期所擁有的已知的東(dong) 西,肯定和選擇帶有未知成分的東(dong) 西。當青少年經曆著和過去決(jue) 裂而艱苦地爭(zheng) 取個(ge) 人自主性和自我成長的鬥爭(zheng) 時,非常需要父母及同輩的支持([美]詹姆斯·O·盧格著,陳德民等譯:《人生發展心理學》,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652頁)。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沉浸在孩童時期的自在放縱、任性索取的狀態裏,對於(yu) 青少年階段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發展任務毫無覺醒。這就需要父母為(wei) 他們(men) 的生存狀況憂慮,並承擔起喚醒他們(men) 獨立發展、自我實現意識的責任。父母對子女的愛,即家庭對孩子道德發展的支持功能便有力地凸現出來。

  2.家長的積極教導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邁向人生旅程的第一位導師,同時也可能成為(wei) 他們(men) 最後唯一的支持者。特別是當早期的教育宣告失敗、孩子成為(wei) "問題青少年"之後,父母所承擔的教育角色、職能以及需要掌握的技巧,成為(wei) 保障社會(hui) 和諧穩定發展的至關(guan) 重要的問題。因而,家長的積極態度是解決(jue) 問題的關(guan) 鍵,特別是麵對青少年成長危機的時候。主張積極教育心理學的學者認為(wei) ,"每一次危機都提供了發展或者沉淪的機會(hui) 。因此,青少年在學校裏遇到逆境的時候,正是利用這種自然環境來構建和強化積極成果的時候。"(Sheila M. Clonan, et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goes to schools: are we there ye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1<1>,107)這句話同樣適用於(yu) 青少年在家庭以及社會(hui) 中麵臨(lin) 種種不幸的情況。睿智而積極的父母會(hui) 把孩子的人生危機轉變成品德發展的階梯,通過合理地利用周圍環境中一切有利的因素,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幫助青年修正品德的缺陷,發展種種生存的能力。

  3.積極的親(qin) 子關(guan) 係

  從(cong)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guan) 係來看,故事中的父母與(yu) 子女之間構成了積極的親(qin) 子關(guan) 係,父母以青少年的道德發展為(wei) 核心的,以熟悉青少年心理特征為(wei) 前提,成功地教導了問題青少年。積極的親(qin) 子關(guan) 係是一種平衡。首先,不要過於(yu) 誇大青少年的道德的缺失和問題的矯正,忽略了青少年自身的人格和能力。故事中的老父親(qin) 所信任的正是青少年自身的人格和能力,在提供合理的發展渠道之後,這些沉睡的力量就會(hui) 被激發出來,促使青少年自覺地修正過錯、獨立成長。其次,不要把人生的道理強加給孩子。父母始終處於(yu) 輔助青少年發現生活意義(yi) 和價(jia) 值的導師的角色上。心理學家弗蘭(lan) 克爾說,人不能給自己的生活強加上某種意義(yi) ,也不能指望別人為(wei) 自己的生活賦予意義(yi) ,正確的方式是人們(men) 必須自己或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去發現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義(yi) ([美]沃克:《存在的焦慮與(yu) 創造性的生活》,林方主編:《人的潛能和價(jia) 值》,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02頁)。青少年正處於(yu) 從(cong) 家庭分離出來逐漸獨立的階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是擺脫事事依賴父母家人甚至他人的人性弱點,學會(hui) 獨立謀生的熱情、技能和本領。不要為(wei) 孩子安排一切,使他們(men) 喪(sang) 失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成功的父母以及教育者首先要能夠機智地幫助孩子發現生活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由此,才能有望幫助青少年自我樹立與(yu) 自我實現,並達到代際之間的理解與(yu) 和諧。

  總之,家庭對青少年的支持,為(wei) 整個(ge) 社會(hui) 的和諧提供了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保障。從(cong) 中外民間故事中擷取和闡釋父母教導步入歧途的子女改過自新的主題,我們(men) 發現,父母對處於(yu) 青少年階段的子女人生發展的積極引導以及家庭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支持作用。在借鑒當前積極心理學成果的同時,筆者提倡以更為(wei) 開放和適當的視角積極地發掘人類的潛質、動機和能力,特別是在家庭範圍內(nei) ,有效地促進和培育"問題"青少年內(nei) 在沉睡的力量和美德。

  (作者單位:中國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 快速入口:
  • 友情鏈接:
华体汇hth  版權所有    聯係電話:0737-4995288    技術支持:    進入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