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陸 |

 距160周年校慶還有校慶已開幕
- 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教學教研>首頁您現在的位置:
+ 課題研究
師生:教材的另一半 作者:admin 來源: 發布時間: 2005-10-18 點擊數:8488
   “教材”,顧名思義,就是教師賴以組織教學的“材料”,是教師、學生教學活動中的憑借,是物化的中介。在新課程理論下,我們重新審視,覺得“教材”概念有不盡完善的地方,有進一步厘清的必要。筆者提出新的教材觀:新課程背景下,教材的另一半在師生。
    教材是“活”的,它需要激活。以語言文字編定的教材,是知識最基礎的物質形態,但它孤立存在的時候,隻是一種靜止的符號化;當它以適當形式介入教學活動,它的教材的功用才發揮出來。即教材隻有進入教學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的時候,它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教材”。譬如詩歌教學,當教師和學生在吟哦誦讀的時候,它會成為師生眼腦中的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風花雪月、金戈鐵馬……隻有這個時候,符號化的文本才會變得活色生香起來。打個比方,教材好比酵母,是有生命體征的,它是等待觸發激活的係統,一旦有合適的條件——進入教學實踐操作過程,它就會煥發出生命活力,成為師生之間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第三方”。
    教材是“用”的,它需要開發。傳統教材觀中,教師角色就是“搬運夫”,其全部勞動就是教教材,將教材中的東西搬運到學生腦子裏。新課程理論強調教師的能動作用,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師是否能夠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開發利用,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是新舊課程的主要分野之一。因為新課程中,教學目的、任務都要受到實際學情的影響製約,教師教什麽,如何教,操縱在我。教師可以直接拿來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刪減增補,可以拆散整合,甚至可以另起爐灶……如有的教師確立教學專題:“走近聞一多”,他就將《哭一多》《最後一次講演》《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等分散在不同年級的幾篇文章攏在一起來學。有的教師執教臧克家的《有的人》,臧克家生平故事,臧克家與近代新詩,悼詩翁詩歌朗誦會……篇幅不長的一首詩,一路生發開去,足足上了三課時!這樣用教材,不論是豐富信息量的獲取,還是能力的綜合提高,都是遠遠超出教材之外的。這也正應了葉老那句“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教材是“動”的,它需要建構。教材有一個生長的過程,其功用實現的完整周期直至師生用完為止。在這個知識獲得,能力提高,審美接受的過程中,教材經受著個性解讀的無情考量。所以我們常見不同教師執教同一篇文章,匠心別具,異彩紛呈。如《故鄉》這類文章可以拋開反封建的主題,當作一幅泛黃的老照片來欣賞就可以了;《皇帝的新裝》淡化晦澀的解析,隻當作枕邊童話來閱讀,孩子們依然會興致勃勃;感受驚心動魄的閱讀愉悅後不妨質疑一下《斑羚飛渡》事實的真偽……這種多元化運作無不打上了新課程教師個體創造的印痕。而教材的價值意義也在於留足了創造的空間,它獨特的召喚,一直專候師生的傾情參與。
    如此說來,剝離了師生的活動,教材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課程背景下,全麵理解闡述教材的涵義,就不能不顧及師生這一內隱的人的因素。
  • 快速入口:
  • 友情鏈接:
华体汇hth  版權所有    聯係電話:0737-4995288    技術支持:    進入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