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陸 |

 距160周年校慶還有校慶已開幕
- 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教學教研>首頁您現在的位置:
+ 課題研究
新人新語:藝術、生命、童心、師意 作者:admin 來源: 發布時間: 2005-10-18 點擊數:8756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0級生物技術專業 李 殷

     ——新的視角看藝術課程

我是一個(ge) 十分關(guan) 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是藝術課程改革的在校大學生。今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全國藝術課程實驗教學研討會(hui) 暨全國藝術教材培訓會(hui) 議。在這次會(hui) 議中,我聽了許多的課,見到了許多一線的老師,請教了許多的學者,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藝術課實驗一年來的艱辛與(yu) 曲折。說實話,見到今天的藝術課有如此大的成績,我是既驚訝又歡欣的。在會(hui) 議之後,我不由得百感交集。

感想之一 ——關(guan) 於(yu) 藝術課程的產(chan) 生與(yu) 特點

藝術課是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產(chan) 生的新課程。它建立在原有單科音樂(le) 、美術教學的基礎上,是國內(nei) 外先進教育實踐與(yu) 理論的結晶,是此次課程改革的亮點與(yu) 和閃光點,因此,也必然成為(wei) 此次課程改革的難點與(yu) 重中之重。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藝術課程組的成員與(yu) 一線學校參與(yu) 教材實驗的老師身上擔子是相當重的。即便是這樣,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nei) ,他們(men) 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績。這證明了一線老師肯吃苦、善學習(xi) 的品質與(yu) 他們(men) 自身具有巨大的潛能和創造力,既是他們(men) 在教學實踐中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新的藝術課程逐步理解後的成果,又全麵印證了藝術課程的可行性與(yu) 強大的生命力。

人的自由和發展是一切哲學命題的歸宿與(yu) 目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更是把人的全麵的解放作為(wei) 人類的最高理想,並將其化歸為(wei) 人類社會(hui) 的最高形態——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中人的特點。但是在具體(ti) 的實踐中,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基礎教育卻在高考指揮棒的陰影下日益的畸形化。本來該屬於(yu) 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燦爛的光輝,本來應洋溢在孩子臉上的笑臉變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來孩子靈動的雙眼化作了呆滯的一潭死水。無怪乎中國隻能有考試高手,而沒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了。而世界需要的人才是全麵的、綜合的,全麵綜合的人才隻能在寬鬆和自由的環境中才能夠培養(yang) 出來,所以進行教育改革是全世界範圍內(nei) 大勢所趨的必行之路。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最明顯的特點是課程的全麵性與(yu) 麵向全體(ti) 學生,而具體(ti) 到我國藝術課程的改革,必須要求我們(men) 時刻的把握藝術課程的綜合性與(yu) 人文性。

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具有互通有無的特點,所以藝術課的實質就是把握藝術的通感。從(cong) 這個(ge) 角度上講,克羅齊認為(wei) 一切藝術都是“直覺的表現”,審美是沒有界限的,因此,他從(cong) 根本上反對藝術的分類。但是藝術的分類是一個(ge) 是無法改變的曆史遺留問題,也是在一定的曆史階段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在分類中,我們(men) 考慮的僅(jin) 僅(jin) 是藝術的審美規律與(yu) 特征。如,我國的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就曾經根據藝術的審美本質與(yu) 對象及其物態化的程度,將藝術分為(wei) 實用藝術(工藝、建築;是表現藝術,靜的藝術)、表情藝術(音樂(le) 、舞蹈;是表現藝術,動的藝術)、造型藝術(雕塑、繪畫;是再現藝術,靜的藝術)、綜合藝術(戲劇、電影;是再現藝術,動的藝術)、語言藝術(文學)。然而無論怎麽(me) 分類,藝術各門類之間是相通的,我們(men) 也不能將藝術各門類間的聯係完全的割斷。如果說,藝術自產(chan) 生是一個(ge) 整體(ti) ,分類則可以看作是一種分析,從(cong) 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看,分析必然走向綜合,隻是這種綜合是在洞悉了各個(ge) 部分、各個(ge) 細枝末節以後的總覽,是摒去蕪雜後的重新認識。

藝術的人文性是與(yu) 創造藝術的主體(ti) 息息相關(guan) 的。如果說科學是以共同的語言和符號揭示不同的物質世界與(yu) 精神世界,那麽(me) 藝術是以不同的表現力來表達共同的人性與(yu) 共同的關(guan) 注,藝術是生命之源,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清泉甘露;體(ti) 現了不同的人對待生活的不同的心態,並決(jue) 定了每個(ge) 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道路與(yu) 其對事物不同的鑒賞力;更重要的是,藝術在根本上規定了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正是如此,我們(men) 雖然不能拘泥於(yu) 藝術的階級性,但是也必須承認藝術的曆史積澱性、民族國家性與(yu) 鮮明的地域性。可以講,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時代精華的凝結,體(ti) 現了小到個(ge) 人、大到整個(ge) 國家、民族、時代的人文精魂。所以我們(men) 在藝術課的教學中一定要深入的挖掘藝術課的人文性,以人文主題為(wei) 主線,將我們(men) 一個(ge) 個(ge) 散落的藝術小珠串成線,讓學生沿著人文主線漫步,並且在人文主線的架構下形成其個(ge) 人的藝術修養(yang) 的骨架。

藝術課程的綜合性與(yu) 全麵性決(jue) 定了藝術課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正是如此,藝術課在實施過程中也就具有了更鮮明的特點:

首先,藝術課程特別強調麵向全體(ti) 學生。所以在藝術教學中,一切活動的組織與(yu) 實施都必須以絕大多數的學生的需要為(wei) 中心。不能單純的取悅所謂的“天才學生”,而應該從(cong) 關(guan) 注全體(ti) 學生出發,藝術課程是在對學生的全麵發展中關(guan) 注每一個(ge) 個(ge) 體(ti) 的。因為(wei) ,個(ge) 體(ti) 具有特殊性,個(ge) 體(ti) 具有全體(ti) 所沒有的品質與(yu) 人格性。我們(men) 不是用藝術課程來統一我們(men) 的個(ge) 性與(yu) 思想,而是要保護孩子純真的童心與(yu) 多樣的個(ge) 性。所以,不論是從(cong) 麵向全體(ti) 考慮,還是從(cong) 關(guan) 注個(ge) 體(ti) 考慮,在藝術課程的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wei) 本。

其次,藝術課程是在各藝術學科的關(guan) 聯中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發展學生的藝術修養(yang) 與(yu) 能力;在藝術與(yu) 文化、科學、生活、情感的相互交融中完善我們(men) 的人格。這種關(guan) 聯、交互是生物學中的生態係統在藝術學科中的具體(ti) 體(ti) 現。有了這種關(guan) 聯性,藝術教學才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才是一個(ge) 可以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體(ti) 係,才是一個(ge) 朝氣蓬勃、生命旺盛的學科。

感想之二 ——藝術課程的成功經驗與(yu) 美好前景

在此次的課程展示中,藝術的鮮明特點得到了初步的顯露。有統計資料顯示,藝術課程實驗一年後,100%的孩子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95%的家長感到了輕鬆與(yu) 歡樂(le) ,93%的教師認為(wei) 藝術教材給教師留下了充分的空間和餘(yu) 地。如果統計資料還稍顯枯燥的話,那麽(me) 在課程的展示與(yu) 會(hui) 議中教師間的談話中可以感受到老師們(men) 已經開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心靈感悟,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在學生們(men) 靈動的話語與(yu) 主動的表現中可以感受到學生的快樂(le) 與(yu) 自由。在家長與(yu) 老師共同製作的學生藝術檔案夾中可以感受到家長老師真誠合作的美好前景。這些都驗證了藝術課程改革是成功的,並且有著極其光明的前途。原因分述如下:

第一,通過基礎課程改革和藝術課程的實踐,廣大教師發現了自己素質的不足,他們(men) 自覺地在教學實踐中注重自身的學習(xi) 和素養(yang) 的提高。許多實驗區在教學的同時開始了不同層次和不同規模的在崗培訓,而且在培訓中談論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如何以現有的素質水平和基礎進行藝術課的教學。這一切都說明了老師們(men) 開始思考、開始創新。創新是藝術課程的核心,在會(hui) 議上,課程的展示與(yu) 交流中不時能發現老師們(men) 的創新與(yu) 進取的閃光點。有了這種精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如同有了發動機,何愁推廣不下去呢?雖然在教學基層還有許多的問題,但是大趨勢是支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我們(men) 的實驗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哪一位老師在經過課程改革的實踐後臉上不是微笑著呢?他們(men) 各方麵的收獲是多年來從(cong) 未有過的。

第二,孩子們(men) 露出了幸福的笑臉與(yu) 閃耀著智慧的雙眼。在會(hui) 議上,有6個(ge) 不同形式藝術課程公開課展示過程,所有參與(yu) 教學的孩子敢於(yu) 發言,敢於(yu) 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men) 用自己對藝術的感情去感染在場的每一個(ge) 老師,他們(men) 展開想像的翅膀盡情地遨遊於(yu) 藝術天地。有誰能否認他們(men) 比以前沒有經過藝術課程學習(xi) 的孩子更有主動性了?特別是在各實驗區中,小學一年級學生經過了一年的藝術課程學習(xi) ,他們(men) 各方麵的綜合能力不僅(jin) 已經超過了其他地區沒有參加藝術課程實驗的同齡學生,而且,在本地區,也比二、三年級的學生更具創造力和活力,這是實驗區家長、教師、學生都能夠感受和體(ti) 驗到的最大的變化。

第三,許多實驗區的政府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guan) 心和必要的行政幹預,特別是對藝術課程這個(ge) 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有了行政的支持,老師們(men) 才能邁開步子,免去了後顧之憂;家長的功利心也才能有所收斂;課程改革才能更有保障與(yu) 後勁。例如,大連市政府及沙合口區政府,青島市教育局等,他們(men) 的做法有各自不同的經驗值得推廣。

第四,經過藝術課程教材主編和編寫(xie) 組成員的不斷努力,教材的架構和呈現形式從(cong) 第四冊(ce) 教材開始,有了較大的變化與(yu) 發展,比前三冊(ce) 具有更大的視覺衝(chong) 擊力,具有更強的民族性與(yu) 鄉(xiang) 土性,具有更深刻的人文性與(yu) 聯係性。老師們(men) 嘖嘖的讚歎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相信學生們(men) 也一定會(hui) 被第四冊(ce) 教材那躍動的色彩與(yu) 豐(feng) 富的內(nei) 容所吸引。

感想之三 ——藝術課程實施的核心問題

藝術課程改革的成功證明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與(yu) 前景廣闊。但是,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對於(yu)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不能諱疾忌醫,而應該大膽的麵對,勇於(yu) 挑破窗戶紙,讓基礎課程改革在陣痛後獲得更加健康的體(ti) 魄與(yu) 更加強壯的生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麵臨(lin) 的最大的困難就是人的問題,教師的素質和綜合能力是課程改革應該解決(jue) 的首要問題。經過一年的工作和努力,在全國範圍裏雖然有不少地區特別關(guan) 注教師的培訓,為(wei) 解決(jue) 藝術教師短缺的問題,采用了音樂(le) 教師培訓美術教師,美術教師培訓音樂(le) 教師等方法,這固然是一個(ge) 應急的辦法,但是,這種辦法已經走到了它的極限,如果繼續走下去會(hui) 使老師們(men) 逐漸失去信心。

從(cong) 長遠的眼光應該抓兩(liang) 條路,一是大力在全國的師範院校開展藝術類課程,全麵的提高師範生的藝術修養(yang) ,為(wei) 將來藝術課程在全國的全麵推廣打下基礎。但是,現狀堪憂。在各大高校,特別是師範大學中,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解與(yu) 應用也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華東(dong) 師大課程所中以鍾啟泉、張華教授;北京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康長運博士等為(wei) 代表的少數學者身上。例如,在大學裏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各個(ge) 學校在本來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ang) 的選修課上,不少教師一開課就明白的告訴學生,他一般會(hui) 在倒數第二節課上將考試的題目與(yu) 答案告訴大家。在這種純粹以應試、混學分為(wei) 前提所開設的課程中,學生到底能學到什麽(me) ?在許多學術科技競賽中,獲獎的學術科技作品中有九成以上要麽(me) 與(yu) 政治、經濟直接掛鉤,要麽(me) 則是可以直接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的某種技術。學術科技競賽是引導學生科研方向的風向標,如果在大學生的創新競賽裏都不重視人文教育,特別是在全國幾所著名的師範大學的普通本科生教學中都不重視基礎教育的理論與(yu) 實踐的話,又怎能要求學生自覺、自願的了解與(yu) 關(guan) 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是對這門新興(xing) 的、有待於(yu) 進一步發展的藝術課呢?又怎麽(me) 能提高教師特別是普通藝術教師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解與(yu) 把握呢?

有人也許會(hui) 認為(wei) 藝術教師的培養(yang) 應由藝術類院校培養(yang) ,但是目前在我國藝術院校的學生對教育學與(yu) 心理學的內(nei) 容比較明白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而且在師範院校中問題也非常嚴(yan) 重,應當講現在的藝術類畢業(ye) 生幾乎是不合格的教師。他們(men) 更樂(le) 衷於(yu) 成為(wei) “大藝術家”,而對教師不屑已顧,在這次會(hui) 議中可以看到,許多老師連心理學中最起碼的感知與(yu) 認知的概念都不知道或不清楚,這就太可悲了。更何況,有許多人對藝術類院校的認識有極大的偏差。有的老師甚至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學習(xi) 不好不要緊,可以上美術院校。這雖然近乎於(yu) 玩笑,但未必不代表了社會(hui) 上某些人的心聲吧!

當然,現狀並非就是這麽(me) 的可怕。以華東(dong) 師大的素質教學為(wei) 例,雖然也存在著問題,但是在全國來講仍然是出類拔萃的,鍾教授的課程理念也在逐漸為(wei) 廣大的師生接受,許多年輕的教師們(men) 仍然在兢兢業(ye) 業(ye) 的工作教學,並且不失時機的將教育的基本原理與(yu) 先進理念滲透到各學科、各專(zhuan) 業(ye) 的教學中。但是,我們(men) 仍然要保持一個(ge) 清醒的頭腦,讓更多的學校、更多的學生去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讓更多的老師、學生去關(guan) 心課改、幫助課改。

現在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還是現有教師素質不斷提高的問題。因為(wei) 師範院校的改革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能等培養(yang) 出藝術教師後再上藝術課,所以第二條道路是應麵對現有教師的基礎與(yu) 素質狀況,促進他們(men) 在現有基礎上的提高。例如,許多的教師認為(wei) 他們(men) 自己的素質太低,沒有準備好一桶水讓學生取用。雖然,素質水平的低下是不容否認的,但這種情緒實際上是過分的低估了自己的潛能。其實,一線教師是很有創造力的,他們(men) 有著許多的專(zhuan) 家學者所沒有的寶貴財富,那就是實際的教學經驗。他們(men) 知道怎樣呈現一門課程,他們(men) 知道怎樣駕馭時間與(yu) 課程進度,他們(men) 了解學生最想得到什麽(me) ,他們(men) 才是課程的源頭之水。無論課程在理論上如何的正確、如何的有可行性,如果沒有廣大基層教師的大力支持與(yu) 身體(ti) 力行的體(ti) 驗,點燈熬油、絞盡腦汁的設計課程,就不會(hui) 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今天的成績。可以講,教師不再是藝術教材簡單的執行者,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參與(yu) 者,學科架構的建設者,先進理論與(yu) 教育現實的溝通者。

現在有些教師認為(wei) 自己的素質差,上不了藝術課,實質上是他們(men) 將藝術課看得太高,而且對藝術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夠透徹。藝術雖然是高於(yu) 生活的,但是藝術之根仍然立足於(yu) 生活。藝術課的實質就是把握藝術的通感,在最大的可能性情況下將藝術各門類融會(hui) 貫通。當然,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yu) 短處,對藝術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所以不能講一線教師對藝術的闡釋就是低的。恰恰相反,一線的教師擁有生活,擁有實踐經驗,他們(men) 可以將局限的藝術教材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以闡發。隻要他們(men) 能夠回歸藝術要素,任何的闡發甚至是改動都是可以允許,而且應該大力提倡的。這裏存在的就是一個(ge) 教師培訓的問題了。在這種意義(yi) 上,藝術是一種熔鑄,是各門類交融而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機體(ti) ;藝術是一種感動,是心靈與(yu) 外物碰撞後產(chan) 生的火花;藝術是一種創造,是生命與(yu) 生命對話後綻放的蓓蕾;藝術是人類的靈魂,是人類在冗雜的工作外的避風港與(yu) 加油站。每個(ge) 人對藝術的理解可以有深淺,但是每個(ge) 人對藝術的感動是誰也無法抹殺的。所以可以大膽的宣稱,每個(ge) 人都可能成為(wei) 藝術家,每個(ge) 人都有藝術的感悟力與(yu) 創造力,隻是被挖掘的程度不同而已。現在進行的藝術課的教學改革,就是要喚起孩子心中的感動,更是要喚起老師的童心、社會(hui) 的良知。因此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藝術教師的責任就是把握孩子的這種感動,保護這種感動,讓兒(er) 童們(men) 始終保持一雙善於(yu) 發現的眼睛、易於(yu) 感動的心靈、富有愛心的靈魂與(yu) 充滿陽光和色彩的童年。

教師們(men) 要學會(hui) 做孩子的朋友,長期以來,教師太過於(yu) 強調灌輸性,在這種觀念下老師們(men) 遇到了教學改革這個(ge) 新事物就會(hui) 自然的有排斥心理。可能是韓愈老夫子的“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把老師都模式化為(wei) 一個(ge) 教書(shu) 匠了。身為(wei) “匠人”,自然就想著自己是課堂的主體(ti) ,孩子們(men) 隻能聽自己的,自己也必須強於(yu) 學生,這樣才有“師道尊嚴(yan)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了。藝術課並不是讓教師都成為(wei) 一個(ge) 通才,一個(ge) 活字典,一個(ge) 博古架,一本百科全書(shu)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回想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前,教師似乎是known-all(全知全能)的吧?許多高三學生上師範大學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認為(wei) “可以回答孩子的一切問題的感覺真好”嗎?可這帶來了什麽(me) ?是孩子的依賴性,是孩子由於(yu) 缺乏創造力而呆滯的目光,是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是中國人過去引以為(wei) 豪、外國人嗤之以鼻的師天下,是師為(wei) 尊的封建等級觀念。如果教師還想繼續known-all的話,那麽(me) 他無疑是想扼殺處於(yu) 幼小階段的藝術課程;如果教師還想等到自學成材後在來上藝術課的話,那麽(me) 他要麽(me) 是抱殘守缺,要麽(me) 是自視過高。

感想之四——學會(hui) 思維與(yu) 學習(xi) 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根本方法

教師的素質的確應該大力的提高。但是提高的方法不是簡單的上幾次強化課,也不是看幾次示範課。新課程不是要求老師成為(wei) 一個(ge) 博物學家,而是一個(ge) 善於(yu) 思考、肯學習(xi) 、會(hui) 學習(xi) 的人,應該是實踐結合理論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的準備中,應該集思廣益,要善於(yu) 利用信息時代的各種資源。有些老師一再的強調教材提供的資料太少。這在教材編寫(xie) 初期是存在的,然而教材的容量畢竟有限,教材的編寫(xie) 時間緊,任務重,資料來自於(yu) 各個(ge) 編委的供給與(yu) 編輯的大量搜集,許多資料是二手的,盡管是這樣,目前所看到的教材也是盡最大的力量幫助一線的教師,想其所想。但如果換個(ge) 角度思考,教材資料相對的不足恰恰為(wei) 教師的自我發揮留有相當大的空間。據統計資料顯示,93%的老師認為(wei) 新的藝術教材留下的空間很大。因此一線的教師不能坐等現場的課例與(yu) 教參,而應該從(cong) 發現自己身邊的材料入手,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找尋更貼切的、鮮活的、適應於(yu) 本地區學生學習(xi) 的材料和課程資源。在找材料的同時,要根據相關(guan) 的知識去學習(xi) 補充完善自己,這樣是不是比單純的聽講座要好得多呢?

教材不是編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形成與(yu) 完善的。新的藝術課程最能夠體(ti) 現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因為(wei) 藝術課程最大限度地使教師得到了解放,這不僅(jin) 是各個(ge) 教學環節上的重構,而更重要的是對教師思維方式上的一種改變,對學習(xi) 方法的一種革命。參加實驗區藝術課程改革實驗的教師原先都是單科的音樂(le) 或美術老師,他們(men) 原先都有自己一套習(xi) 慣的思維模式和行為(wei) 規範。參加了課程改革就要對自己原先所熟悉的東(dong) 西進行改變,就要與(yu) 過去展開一場鬥爭(zheng) ,就要先革自己的命。這個(ge) 過程是一個(ge) 非常痛苦的階段,在這期間,許多教師的思維和學習(xi) 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他們(men) 帶來的衝(chong) 擊。麵對這些改革中所出現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創設新的體(ti) 係,這本身就是一個(ge) 進步。

感想之五 ——藝術課程的最終歸宿

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所新誕生的藝術課應該成為(wei) 一種文化課。原因很簡單,因為(wei) 藝術是有時代性的,每個(ge) 時代的藝術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可以講,藝術與(yu) 曆史、人情、心態息息相關(guan) ,沒有文化背景的藝術就是死亡的藝術與(yu) 孤立的藝術。

在具有文化性的藝術課的教學中,就是要讓孩子大量的接觸藝術的文化背景。這裏的接觸,是一種了解。教師將文化內(nei) 容傳(chuan) 達給孩子,然後在師生與(yu) 生生的討論中使認識得以深化。當然,這裏隻能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了解與(yu) 認識的水平上,孩子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與(yu) 詩性的,他們(men) 是不能理解太高深的東(dong) 西;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將大量的文化知識呈現到孩子的麵前,他可以對藝術的文化內(nei) 核做簡要的闡述,他可以引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討論,他可以在學生出現常識性錯誤的時候進行糾正,他可以對學生鬆散的論點做出歸納,但是,他不能借文化知識的傳(chuan) 達來硬性規定學生的思維,束縛學生的創造力與(yu) 想象力。從(cong) 以上角度講,藝術課程使學生既有感性的認識,又有了理性的反思。也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達到感受藝術的目的。學生與(yu) 教師、學生與(yu) 藝術大師、學生與(yu) 不同文化、學生與(yu) 學生的對話和交流就是藝術課程的最終目標。

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藝術課程的文化性決(jue) 定了教師、學校的管理者、教育行政領導、學生家長應該對藝術課程的認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例如,藝術課程的評價(jia) 體(ti) 係,就不應該是隻關(guan) 注學生的學習(xi) 結果,而應該更側(ce) 重一種感受和體(ti) 驗。新的藝術課程不是沒有學科體(ti) 係,但是學生掌握學科能力的過程應該是建立在一種對文化的感悟之上的,而不能是單純的唱歌、畫畫、跳舞、表演,學生是在文化的感召下而遷移學科能力的。

一點建議——建立有主線和有體(ti) 係的藝術課程教材

新藝術課程現行的第一、二、三冊(ce) 教材與(yu) 正在編寫(xie) 的第四、五、六冊(ce) 教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體(ti) 現了《藝術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編寫(xie) 人員對藝術課程的理解,在設計上也都在努力的去吸引孩子的目光並喚起孩子的興(xing) 趣。在教參的編寫(xie) 上也力求使材料豐(feng) 富多彩,使教師獲得更多的知識與(yu) 信息。但是,目前教材中最大的問題似乎是主線不太明晰,也可以講是缺少一種內(nei) 在的凝聚點。各個(ge) 單元主題比較分散,還缺乏有機的聯係;每個(ge) 單元的各個(ge) 課題之間有時也是若即若離的。當然,這種現狀是與(yu) 教材的編寫(xie) 體(ti) 製有關(guan) 。例如,現行的編寫(xie) 教材程序是由各地的教師提供單元課題稿,出現有稿則發,無稿則停現象,由主編、副主編和其他編委充實完成,這樣操作的後果勢必出現教材課題的拚盤現象。從(cong) 現實情況講,國家對教材編寫(xie) 催的緊,在編寫(xie) 教材之初就是很匆忙的,根本不可能非常細致地對整個(ge) 教材十二冊(ce) 的每一個(ge) 單元與(yu) 課題都有詳細的計劃。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與(yu) 教材的推行,教材的編寫(xie) 體(ti) 係也應該去盡力的完善。雖然不能夠一下子將整個(ge) 教材的體(ti) 係完全的形成,但在每一冊(ce) 教材編寫(xie) 時應盡力的去形成一個(ge) 整體(ti) 。

其次,現在的教材編寫(xie) 會(hui) 議過多的停留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而忽略了體(ti) 係的形成。建議在每一冊(ce) 編寫(xie) 之處專(zhuan) 門開一次小型的會(hui) 議,專(zhuan) 門對每冊(ce) 的體(ti) 係做出規劃,最後由主編或副主編等劃定範圍。編寫(xie) 時,由編委會(hui) 向各地約稿,一個(ge) 單元可以約數稿。而且為(wei) 了編寫(xie) 的方便,應要求撰稿者組織一定數量的資料,包括活動照片,學生作品,經典作品的圖片,音樂(le) 的樂(le) 譜等。這樣,既可以調動各地的積極性,又可以統一教材的體(ti) 係,還可以省去在編寫(xie) 會(hui) 議時做無謂的爭(zheng) 論時浪費的時間。

展望和期盼

說到底,正如教育部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康長運博士在大會(hui) 的開幕詞中講的“彩色的烏(wu) 鴉”故事中說的那樣:藝術課程改革就是要告訴孩子與(yu) 社會(hui) ,藝術並不是神秘的、高貴的黑色,而是多彩的、絢爛的、平易近人的斑斕五彩;要讓孩子在自由的天地間,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幻想打造世界,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美麗(li) 的世界。這是一個(ge) 理想,是一個(ge) 夢,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hui) 發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為(wei) 了這個(ge) 美好的理想,為(wei) 了讓下一代在徹底的精神解放中歡笑歌唱,一代的教師必須甘於(yu) 今日的痛苦、磨難、艱辛與(yu) 孤獨,在漫漫長路中獨求索,在理想與(yu) 現實的落差間尋求平衡。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言,教育的先驅者要敢於(yu) 忍受“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獨,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wei) 伊消得人憔悴”的創新精神,才能在“燈火闌珊處”尋得理想與(yu) 現實的切合點,讓“舊時王謝堂前燕”的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
相關文章


  • 快速入口:
  • 友情鏈接:
华体汇hth  版權所有    聯係電話:0737-4995288    技術支持:    進入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