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陸 |

 距160周年校慶還有校慶已開幕
- 教育新聞
教育新聞>校園動態>首頁您現在的位置:
+ 教育新聞
“留守兒童”渴望父母愛 作者:admin 來源: 發布時間: 2005-10-17 點擊數:9864

    9月的一天,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門診部來了一對水火不容的母子。母親(qin) 的頸部留下了兒(er) 子施暴的印記,16歲的兒(er) 子話語中則滿是對母親(qin) 的輕蔑、抱怨和仇恨:“她什麽(me) 都不懂!現在我要把她對我的傷(shang) 害全部還給她!”麵對兒(er) 子惡狠狠的咒罵,母親(qin) 淚流滿麵:“我要是把他一直帶在身邊,也許不會(hui) 是這個(ge) 樣子。”

  這位母親(qin) 是婁底人,孩子8歲時,就與(yu) 丈夫來到長沙打工,孩子則寄養(yang) 在舅舅家成了“留守兒(er) 童”。8年下來,數得著的幾次相聚,越來越難以縫合親(qin) 子間的生疏,現在兒(er) 子不肯上學,狂躁易怒,動輒對母親(qin) 拳打腳踢,成了“問題孩子”。

  “留守兒(er) 童”是指其父母長年外出而被留在家鄉(xiang) ,需要他人照顧的未成年孩子。隨著大批農(nong) 村青壯年進城打工,“留守兒(er) 童”的隊伍日漸壯大,他們(men) 的心理狀況也進入了教育和心理專(zhuan) 家的視野。

  範方,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心理學在讀博士,研究這一問題已有5年。2000年暑假,當時還是邵陽學院一名心理學教師的他,去洞口為(wei) 中小學老師上課,聊天中問起老師們(men) 最頭疼的是什麽(me) ,沒想到答案竟然是“那些父母雙雙外出的留守孩子”。不久,範方抽取了隆回縣、洞口縣及邵陽大祥區1248名學生進行研究,其中397例為(wei) “留守兒(er) 童”。範方發現,無論是隔代教育,還是寄養(yang) 在親(qin) 友或教師家,都對孩子的人格、行為(wei) 、學業(ye) 造成了不良影響,少數無人管教的孩子迷失得更遠。此後,範方在洞口縣和隆回縣抽取了127位學生進行對照研究,進一步驗證了親(qin) 子教育缺失對“留守兒(er) 童”的傷(shang) 害。

  教育理論認為(wei) ,兒(er) 童最親(qin) 密的撫養(yang) 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樣。“留守兒(er) 童”大多與(yu) 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老人精力有限,文化素質也不高,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少,其價(jia) 值觀念、生活態度等對兒(er) 童有負麵影響。其他替代撫養(yang) 方式也或多或少存在類似問題。

  研究發現,由於(yu) 親(qin) 子教育缺失,導致了惡性循環。首先是“留守兒(er) 童”的家庭環境惡化,親(qin) 密度較低,而矛盾性較高。不良的家庭環境接著引起或誘發了兒(er) 童不良人格因素,如比較冷淡、孤獨、寡言;衝(chong) 動任性,自製力差,易心煩氣躁;自卑拘謹,抑鬱憂慮;緊張焦慮,心神不安。不良人格因素又導致了兒(er) 童行為(wei) 問題和學業(ye) 不良。如說謊、逃課、沉迷於(yu) 遊戲等行為(wei) 問題,“留守兒(er) 童”組的檢出率高達44%,而對照組的檢出率為(wei) 17%。兩(liang) 組兒(er) 童在智商上沒有明顯差別,而學習(xi) 成績好、中、差的分布,對照組分別為(wei) 22%、62%、16%,“留守兒(er) 童”組為(wei) 16%、35%、49%。

  麵對這個(ge) 結論,我們(men) 該怎麽(me) 辦?範方博士認為(wei) ,對“留守兒(er) 童”不僅(jin) 要考慮改善個(ge) 體(ti) 自身的認知能力,進行行為(wei) 矯治和心理輔導,而且要進行家庭整合治療,同時,社區、學校和家庭還要共同建構“留守兒(er) 童”的支持係統。

  父母的愛是給予子女的最好教育。外出的父母們(men) 一定要堅持定期、不間斷地保持與(yu) 孩子各方麵的聯係。而在孩子的幼小階段和發展關(guan) 鍵期,父母盡可能不要長期外出,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顧撫育孩子。

  其次,可以由基層學區、學校、村委會(hui) 、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hui) 和派出所共同構建農(nong) 村中小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ti) 係。學校應給予“留守學生”特別的嗬護,營造健康和諧的班級氛圍和心理環境,並加強與(yu) 監護人員的聯係,幹預指導其家庭教育。
 
 
 

 
[信息來源:湖南日報 2005-10-16]
[信息作者:記者 胡宇芬]
  • 快速入口:
  • 友情鏈接:
华体汇hth  版權所有    聯係電話:0737-4995288    技術支持:    進入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