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一個(ge) 令人羨慕的學習(xi) 型、知識型家庭。父親(qin) 金春明,中共中央黨(dang) 校曆史學教授,母親(qin) 李振霞,曾任中共海南省委黨(dang) 校副校長,中共中央黨(dang) 校兼職教授,夫婦倆(lia) 均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zhuan) 家特殊津貼,他們(men) 的四個(ge) 兒(er) 女均為(wei) 博士,個(ge) 個(ge) 事業(ye) 有成;這又是一個(ge) 具有良好家風的溫馨家庭,夫妻互愛互敬,相濡以沫,兒(er) 女互幫互諒互信,共同演奏著一曲曲和諧的家庭奏鳴曲。作為(wei) 一位有心的母親(qin) ,李振霞教授繼推出《我家走出四個(ge) 博士——媽媽手記》一書(shu) 後,近期又推出飽含其夫婦教子感悟的新著——《母愛似水》和《父愛如山》,相信對所有關(guan) 注孩子成長的家長們(men) 會(hui) 有所啟發。
母愛似水、父愛如山,這既是本文女主人公李振霞教授兩(liang) 本家庭教育新著的書(shu) 名,更是她作為(wei) 一位母親(qin) 的深切感悟。對一個(ge) 家庭來說,能 培養(yang) 出—個(ge) 兩(liang) 個(ge) 博士,可能是一種幸運,而所有孩子個(ge) 個(ge) 都能成功,這就不是什麽(me) 簡單的家教方法或教育技巧所能奏效的。我們(men) 相信,從(cong) 這個(ge) 家庭散發出來的濃濃的愛和那種強烈的催人奮進的人格力量,才是他們(men) 走出成功的至勝法寶。金春明、李振霞夫婦深知,有時愛比教育更重要。
學會(hui) 做人奠定立業(ye) 之本
“人莫不愛其子孫,愛而不知教之,猶弗愛也。”作為(wei) 上世紀50年代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金春明、李振霞夫婦都經曆過歲月風風雨雨的考驗。但麵對—次又一次的運動,他們(men) 既沒有放棄自己所追求的事業(ye) ,也從(cong) 未忘記把理想中最好的教育傳(chuan) 輸給孩子,他們(men) 用愛心、信心、耐心、苦心織就了一張保護網,盡最大努力保證孩子們(men) 有一個(ge) 健康的身體(ti) 、一顆健康的心靈、一個(ge) 必要的文化準備,使他們(men) 成為(wei) 對社會(hui) 有用之才。
作為(wei) 四個(ge) 博士的父母,每被問及自己的教子“秘方”,金春明、李振霞夫婦總是笑答兩(liang) 個(ge) 字——做人。在他們(men) 看來,學會(hui) 做人是立業(ye) 之本,父母要做好人,讓孩子懂得人格是最高的學位,做好人才能做好學問,做好一切事情。身為(wei) 父母,要有強烈的責任心,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要支撐起家庭,給孩子以力量,要敢於(yu) 在孩子麵前作自我批評,—與(yu) 孩子平等商談不霸道,要鼓勵孩子自立,讓孩子獨立走自己的路。這些理念和做法,始終貫穿於(yu) 他們(men) 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之中。
如今,四個(ge) 孩子均已長大成人、成才,離開父母的羽翼,個(ge) 個(ge) 飛向廣闊天地,走向了世界。老大金螢是個(ge) 女孩,畢業(ye) 於(yu) 首都醫科大學,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醫學博士、博士後,從(cong) 事基因工程研究;老二金煜畢業(ye) 於(yu) 中國海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博士後,美國地球物理學會(hui) 和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會(hui) 會(hui) 員,從(cong) 事岩石圈動力學研究;老三金俠(xia) 畢業(ye) 於(yu)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博士,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博士後,專(zhuan) 門從(cong) 事艾滋病研究;老四金延與(yu) 金俠(xia) 是孿生兄弟,清華大學畢業(ye) 後,在中國航空研究院取得博士學位,後又考取國際研究員,美國四博士高科技谘詢公司總裁。
現在,孩子們(men) 出國10年多了,他們(men) 在給父母的信中仍這樣說:“我們(men) 在國外,爸媽不用惦念,你們(men) 過去教我們(men) 的那些做人的道理足夠用了。做學問得先做人,好人才能做好學問。”
與(yu) 書(shu) 結緣共汲精神食糧
高爾基說過:讀一本書(shu) ,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對此,李振霞教授深有體(ti) 會(hui) ,她說:“愛書(shu) 、惜書(shu) 、以書(shu) 為(wei) 伴、勤奮讀書(shu) ,就是咱家的‘德性’。孩子的成長,是和書(shu) 分不開的。用我大兒(er) 子金煜的話來講,就是姐弟幾個(ge) 與(yu) 書(shu) 結下了不解之緣,—天不看書(shu) 看報,心裏就感覺像丟(diu) 了魂似的。”
為(wei) 了教子讀書(shu) ,金春明、李振霞夫婦即使再苦、再忙、再累,也從(cong) 未忘記讀書(shu) ,給孩子樹立榜樣。金春明曾因病動大手術,拿掉了一葉肺和一根肋骨,但躺在病床上仍手不離書(shu) 。“文革”期間,社會(hui) 流行讀書(shu) 無用論,父親(qin) 金春明雖挨批鬥,但仍在家裏圍起一塊小小的樂(le) 土,用書(shu) 圈住了孩子,讓孩子們(men) 從(cong) 書(shu) 中獲取知識,找尋快樂(le) 。兒(er) 子金延讀初中時,不慎摔成腿骨骨折,父母教子養(yang) 病不忘讀書(shu) 。“文革”結束後恢複高考,四個(ge) 孩子相繼考上大學,沒有助學金,家裏收入又有限,經濟上比較困難。老大金煜就問媽媽:“如果我考上研究生,你們(men) 能不能供我繼續上學?”李振霞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men) ‘拚褲子當襖’,也要供你們(men) 讀書(shu) 。”
1999年,中央黨(dang) 校的教職員工分到了新房,住進了公園式小區,金春明教授夫婦除分到‘套120多平方的單元房,還租下了一間20多平方的地下室,他們(men) 把地下室精心改造成一個(ge) 小“書(shu) 庫”,分門別類,珍藏了他們(men) 多年積攢的近萬(wan) 冊(ce) 圖書(shu) 。
互敬互愛共塑美好家庭
金春明、李振霞夫婦深信,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hui) 接受教育的第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guan) 重要。數十年來,伴隨著孩子們(men) 的成長,金春明、李振霞夫婦的感情日漸深厚,家庭氛圍其樂(le) 融融。在他們(men) 的家庭生活中有“五互”,即互愛、互敬、互幫、互諒、互信。互愛是他們(men) 夫婦結合的基礎,沒有愛的家庭是不可能美滿的;互敬不是表麵上的和和氣氣,而是相互尊重對方人格,平等相待;互幫在任何一個(ge) 家庭都不可缺少,世上既沒有萬(wan) 能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互諒是家庭生活和睦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發生矛盾、磕磕碰碰是難免的,重要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凡事自然會(hui) 取得諒解;互信是貫穿於(yu) 互愛互敬互幫互諒之間的靈魂,沒有信任,無端猜疑,就會(hui) 成為(wei) 一種強烈的腐蝕劑,任何愛情都會(hui) 被腐蝕掉。
從(cong) 1955年結婚至今,金春明、李振霞夫婦已牽手走過風風雨雨50年,回首老兩(liang) 口相親(qin) 相愛的—生,李振霞教授說:我們(men) 這個(ge) 家庭“小樂(le) 隊”,先生是唱低調的大提琴,而我唱的是高音的小提琴,但誰也不亂(luan) 唱,都服從(cong) 著統一的主旋律。無論遇到何種困難,我們(men) 都在演奏著一曲曲和諧的樂(le) 章,讓家中始終充滿著溫馨、幸福與(yu) 歡樂(le) 。
2004年底,作為(wei) 中共中央黨(dang) 校的惟一代表,金春明、李振霞夫婦家被光榮地評選為(wei) 北京市“學習(xi) 型家庭標兵”。對於(yu) 這一榮譽,李振霞教授說:學習(xi) 型家庭是應時代需要而產(chan) 生的一種新的家庭模式,學習(xi) 是社會(hui) 的,學習(xi) 是大眾(zhong) 的,學習(xi) 是長期的,對於(yu) 個(ge) 人而言,學習(xi) 則是終身的。